茅奖“荣归故里”折射风雅桐乡文化自信
|
||||||||
|
||||||||
| ||||||||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 乌镇香市。 昭明书院。 昨夜,属于中国当代文学。 刚刚落幕的“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上,一则好消息传来:茅盾故里桐乡乌镇,将于2023年举办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迎来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又一高光时刻。 茅盾与鲁迅,是中国文学顶流圈里的一对“忘年交”。两位文学巨匠的“梦幻联动”,引领文学不断实现“破圈”,一时激起千层浪。 其在桐乡人心间激荡起的涟漪仍在扩散,因茅盾故里盼茅奖“回家”久矣。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茅盾文学奖“回家”背后的故事。 一 茅盾文学奖“回家”的背后,是悠久文脉的延续。 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从7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的桐乡,是一个重要而丰沛的存在。一代代彪炳史册、让人高山仰止的文化名人生于斯长于斯,标识出吴越大地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 说古代,赵汝愚、辅广、张履祥、吕留良等,个个是硕彦大儒;说近代,茅盾、丰子恺、钱君匋、徐肖冰等,个个是文艺巨匠。 而在桐乡俊采星驰的精神图谱中,文学巨匠茅盾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存在。 风云际会的二十世纪,是一个需要巨人且产生巨人的年代。1896年7月,茅盾出生于乌镇镇观前街17号,12岁时就将“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视为一生的追求。 众所周知,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他以笔为刃,谱下新文化运动的序曲,书写旷日持久的论争,试答中国走向何处的疑问。那些对故国的凝视,对启蒙的深思,在历史中折射出明亮之光,照亮新青年们的前行之路。 这是茅盾60多年创作生涯的“战绩”:创作了15部中长篇小说、54篇短篇小说,发表了大量学术性评论专著、政论、杂文、散文、诗歌等。《子夜》、《蚀》三部曲、《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现实主义杰作,成为人们读懂当时中国、民族精神的载体。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以书写中国、描绘时代为己任的茅盾文学奖,是对茅盾“为人生”文学思想的传承。 它的诞生,得从茅盾弥留之际写给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的一封遗嘱说起—— “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致最崇高的敬礼!” 纸短情长。这一特别“愿望”所饱含着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作协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第一任部长的茅盾对文学事业的挚爱深情。 如今,走过40年、举办了10届的茅盾文学奖,已成为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可谓中国文学的一座丰碑。 二 茅盾文学奖“回家”的背后,是绵绵乡愁的召唤。 1980年5月,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中写下了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那一年,他84岁。 风云激荡的年代,受困于局势,茅盾踏上故土的次数并不多。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会觉得似曾相识。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人和事,都成为他创作时最生动的素材。 比如,1933年发表的散文《香市》中,茅盾感慨“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 比如,193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春蚕》中,茅盾又一次通过书写抵达“故乡”:“只要蚕花熟,就好了!他们想象到一个月以后那些绿油油的桑叶就会变成雪白的茧子 ……”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回家”,曾是横亘在这位文学游子心间的情结。 2006年,茅盾原本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骨灰回到了家乡。茅盾的儿子韦韬曾表露,这是父亲生前的心愿,桐乡既是起点,也是归宿。 人间芳菲事,回首总关情。这些年,桐乡人对茅盾的敬与爱也始终厚重。 其实,早在2000年,桐乡已成功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请回了家”。随后,又迎来了第六届和第七届。 那些天,文脉兴盛的水乡乌镇,处处有着茅盾的影子。无论是茅盾故居,还是昭明书院,都恣肆着茅盾这位桐乡之子的绵绵情思;无论是粉墙黛瓦、还是摇橹船,都弥漫着曾浸润我们心灵的缕缕书香……这些,都赋予这三届颁奖典礼特殊的意义。 多年来,桐乡还从多个领域开展“茅盾文学IP”打造,持续擦亮这块金字招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桐乡相继修复了茅盾故居、立志书院,创办了茅盾中学、茅盾实验小学,修建了茅盾纪念堂和茅盾陵园; 1999年,对乌镇东栅进行了大规模整修,重现茅盾笔下乌镇的历史风貌; 2005年,专门修缮了“昭明书院”,建立了“茅盾文学奖陈列馆”; 2015年,由中华文学基金会、桐乡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茅盾文学新人奖”,每两年颁发一次,2017年又增设“网络文学新人奖”,成立“茅盾文学院”…… 可以说,桐乡一直在守护茅盾文化的根与魂。 三 茅盾文学奖“回家”的背后,是走向未来的自信。 茅盾曾在《人民文学》创刊词中写道:“培养群众中新的文学力量。”这是对青年作家的重视,亦是对文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今年9月,第四届茅盾新人奖颁奖典礼在桐乡举行。通过这场文学盛会,众多优秀作家与风雅桐乡有了紧密联结、亲密对话。 近年来,桐乡持续打造“茅盾文学”“丰子恺艺术”“伯鸿阅读”三大金名片,生动奏响“风雅桐乡”十二乐章,绘就新时代人文名城全景图。 其中,茅盾新人奖就是代表。四届评选,已产生了40名“茅盾新人奖”和30名“网络文学奖”得主。该活动得到了国内文学界的高度肯定,有着“小茅奖”之称。 但桐乡人心头始终有着这样一个遗憾——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桐乡乌镇举办,但之后就再未回过桐乡。 一直以来,桐乡人非常珍视茅盾文学奖每一次的“回家时刻”,当当代文坛名家在这里聚集,这方水土的人们,能强烈感受到自己和茅盾是如此亲近。 让茅盾文学奖重回桐乡,这是百万桐乡人的共同期望!特别是2017年,在近年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文化发展大会上,桐乡再次发出号召“力争将茅盾文学奖‘迎回家’”。可见,于桐乡而言,茅盾文学奖“回家”,意义重大。 办好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桐乡有这个自信! 多年来,桐乡持续打造了一批“国字号”名人文化品牌活动—— “子恺杯”中国漫画大展已成功举办13届,成为国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漫画赛事; 一年一度的“金仲华国研杯”征文比赛和研讨活动已连续举办12届,成为成长中的国际问题青年才俊们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近年来新设立的茅盾新人奖、丰子恺散文奖、“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伯鸿书香奖等全国或国际性文化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如今,以茅盾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在桐乡已不只是一个文化标签和文化印记,它随同桐乡的文脉,一路向前,体现的是桐乡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我们也相信,随着茅盾文学奖“回家”,茅盾先生的文学精神与思想,将在桐乡这片沃土上,继续如明灯般照亮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