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十景》再现桐乡千年运河文化
|
||||||||
|
||||||||
| ||||||||
《运河十景——罗角远音》。 《运河十景——司马高桥》。 大运河蜿蜒千里,福泽两岸,流经桐乡的河段长达44.32公里,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系,也造就了沿岸独特、优美的风光。而今,风光从现实走进了画里,10多位桐乡籍画家以“运河十景”为原型,博古览今,泼墨作画,再现大运河的经典场景。 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结合风雅桐乡“十二乐章”,打造共富共美示范带,桐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班组织李荣华、朱荣耀、徐仁武、陈政毅、姚惠忠、吴家聪、马炜龙、李照明、楼振华、范明杰、赵文火、盛志强等画家,旁搜博采,还原古今,经过1年多的努力,绘制了系列中国画《运河十景》。 点墨作水,妙笔生花。这组《运河十景》每一幅都有180厘米高,90厘米宽,共分为《茅盾故居》《六朝遗胜》《永久会址》《皂林驿站(双桥揽月)》《吴越疆界(子恺故里)》《罗角远音》《司马高桥》《横街探古》《梅泾穿杼》《福严问禅》10幅作品,以运河流经桐乡境内的河段为创作主题,引发国家和民族记忆共鸣,唤醒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罗角远音》画中一片金色稻海,稻浪烁金,大运河畔,碧波滔滔——这是位于石门镇颜井桥村的罗家角遗址,是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迄今为止已知年代最早的一个马家浜文化遗址,也是江南文化的根。 《司马高桥》的“主角”,就是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二的高大拱桥。司马高桥旧名南高桥,位于崇福镇东南部,南北向跨京杭大运河故道,单孔石拱桥,壮观古朴,现存石桥重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桥两面石额上有楷书大字“司马高桥”,这也是大运河河道上留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古桥。 《运河十景》绘的是风景,凝聚的是文化。文化是运河的灵魂,运河是文化的载体。 在创作中,画家们根据运河十景的地段,挖掘地方运河的文化精神,穿越千年的烟雨,浸染时光的沉香,传统与创新并存,质朴与通灵交汇。作品一方面体现了画家们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底,另一方面在形式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构思方式、画境构想、材料实验等方面给人以新意。写实与意象融合,记录着运河桐乡段的前世今生。 “《运河十景》在内的一系列主题创作,是人们了解运河文化和桐乡文化的有机载体,是现代人品味生活、追忆过去的重要作品,也是现代人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景,我们努力为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奏响风雅桐乡‘十二乐章’、推进我市文化繁荣发展作出美术工作者应有的贡献。”桐乡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李荣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