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茅盾回忆杀:剪不断的天地文脉,回不去的枕水故乡
发布时间: 2023-11-13  09:17 来源: 办公室 浏览次数: 打印



                                          茅盾回忆杀:剪不断的天地文脉,回不去的枕水故乡

1896年,浙江桐乡,乌镇东栅,诞生了一位对中国现代文学举足轻重的大家——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如今走过乌镇观前街17号茅盾故居,历数这位文学大师的成长过往,想起这小镇的木阁摇船石桥,原有积淀已久的东方文脉,乌镇便于国人又多了一份情感。

乌镇历史古老。据说此地在春秋时为吴疆越界。吴驻兵于此以防越,故名“乌戍”地当水陆要冲,为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地,自秦汉以来,历朝皆驻兵于此。唐朝咸通年间开始正式称为镇。清朝时商业手工业最为繁盛,规模可比省会或大的府城。商贾往来,必经此水路。民国以后有了铁路,形势略有落寞。解放后,这里开办了丝厂、制雪茄烟厂和许多其他小型工厂。。

茅盾先生便是在乌镇度过了他童年和少年最重要的启蒙时期,开明的维新派父亲,通文理、有远见的母亲,水乡特有的文化底蕴与风土人情,深深影响了他的气质性情、思维方式和文艺理想。

母亲是他第一任的启蒙老师,9岁前,茅盾在家学习的国文历史、天文地理,都是母亲特地为他自编教材。而父亲则时常勉励他说“大丈夫要以天下为己任”,这也在少年茅盾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茅盾散文《可爱的故乡》节选,

呈现于乌镇的茅盾纪念堂。

 

13岁读中学时,茅盾第一次离开乌镇。从此便开启了漂泊的生活——中学、大学、工作。但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总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他曾在散文《可爱的故乡》中写道:“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相思。”他也多次在文字中怀念故乡的一切,例如热闹的香市和镇上的银杏树。

茅盾曾为故乡作诗《西江月》:“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如今仍坐落于乌镇西栅的昭明书院,是梁昭明太子曾经读书的地方。茅盾先生曾在他曾祖父逝世前居住的三间平屋里杂乱的书堆中找到了《昭明文选》,中学时期每逢寒暑假回家得空就读《昭明文选》,从头到尾完整读了两遍不止。

水乡乌镇风景

乌镇的草木、流水、朴实而热闹的乡风民俗、天地之文气,无一不滋养着茅盾的过往。后来茅盾先生为革命东奔西走,却始终惦恋着自己的根,只有故乡才是能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生长在农村,但在都市里长大,并且在都市里饱尝了‘人间味’,我自信我染着若干都市人的气质;我每每感到都市人的气质是一个弱点,总想摆脱,却怎地也摆脱不下;然而到了乡村住下,静思默念,我又觉得自己的血液里原来还保留着乡村的‘泥土气息’。”

——茅盾《乡村杂景》

经历了上海的战火硝烟,茅盾陪母亲回到乌镇小住。这段时间,他看到了与印象中不一样的故乡。战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警醒,这里的经济发展、世态人情也发生了变化。

《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都是每次返乡所见所闻带给茅盾的创作启发,乌镇也愈发成为茅盾先生生活素材的积累,灵感的源泉,以及精神的寄托。

江南吴越文化中的务实态度也深深植根于茅盾的创作理念中——正视社会现实,将文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重新建立在一种批判的基础上,回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感受和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也是茅盾先生与郑振铎等人在“五四”时期发起的“文学研究会”中所倡导的写作精神。

如今的茅盾故居

1934年,茅盾将曾祖父留下的老屋后的三间平房改造,居于其中专心写作。小说《多角关系》便落笔于此。后来回乡养病时还在规划小说《先驱者》,因悲痛于鲁迅先生的逝去而中断。

抗战爆发后,茅盾先生辗转多地,任教、访学、编写报刊杂志,并进行文学创作。再无机会回到乌镇,直到1981年故于北京。今日乌镇的茅盾故居,已是经由1983年中共中央批准重新翻修的模样。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即将举办之地。

2023年11月16日至11月20日,以茅盾先生为名的“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周”即将于桐乡乌镇开展,文学嘉年华、作家签售及读者见面会、朗读会、“茅盾文学奖”改编影视作品放映、各类主题论坛、文艺座谈及中国作协官方会议等活动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