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喝茶去!
|
||||||||
|
||||||||
| ||||||||
这段时间,桐乡的大街小巷甚至乡野阡陌,或浓或淡的茶香久久不散。谁说“冬日饮品TOP1”只能是奶茶? 朋友圈频频刷屏的中式茶馆,已悄然征服越来越多的桐乡人。在舌尖,刮起一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浓浓国潮风。 深夜茶馆,年轻人偏爱“隐藏款” 月半咖啡的精致茶点。 鱼行街,是桐乡的老牌商业街。想不到,这里在玩一种很新的“隐藏款”。 沿着这条街往西走,与之相接的狭窄巷弄里,有一家新中式茶馆——月半闲时茶空间。 这处没有显眼标识的茶空间,早已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出圈了。 “有小院子,坐着喝下午茶特别惬意!”“每个角落都很出片。”“坐在桂花树下喝茶很舒服。”……前来打卡饮茶的人络绎不绝,且年轻人占多数。 往里走,是一个露天小院,一棵桂花树斜倚在院角。一侧的投影幕布,正在播放电影。再走进去,还有美人靠、小阁楼,以及风格各异的茶歇包厢。紫竹、腊梅、红枫、芍药点缀其间,步步皆是景。 对于“月半”二字,有些人可能不陌生。开在另一处老房子里的月半咖啡,和月半闲时茶空间是“姊妹篇”,都出自桐乡90后主理人王昊之手。 月半,不是“胖”,而是出自元代散曲家、嘉兴人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回归传统,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月半咖啡,王昊就尝试在咖啡中融入茶饮,没想到年轻人的接受度很高,“于是我决定再找个老房子,打造专业度更高的茶空间。” 当年轻人开始“整活儿”,颓败塌顶的老房子被修旧如旧,传统的原叶茶和创新的果茶、奶盖茶任君挑选,还自带极高的出片率。拍照、打卡、晒图,受众的分享心理被揣摩得透透的。 月半闲时茶空间的营业时间,从中午12点至深夜。桐乡人略显短暂的夜生活,在这里被拉长。 年轻人的“早C(咖啡)晚A(酒)”,自然地转换成“早C晚T(茶)”。 偏居乡间,回头客的“桃花源” 九陌茶空间的沙龙活动。 偏居桐乡田野间的茶室,同样受青睐。 跟着导航行至乌镇镇董家村,沿着小路穿过一片田地,就能看到一栋别具一格的民居。 这里是九陌茶空间,今年3月刚刚开启。主理人是桐乡一对因茶结缘的闺蜜。 钟意乡间的闲适感觉,两人向村民租下了老房子。经过9个多月的精心设计和装修布置,老房子成了众人眼中的“桃花源”,散发着远离喧嚣和烦扰的松弛感。 院落里铺设石子路,草坪点缀其间,回廊、栅栏、各式绿植,都极富江南韵味。屋内,弥漫着经久不散的茶香,与木质、石材元素格外和谐,温润而又不失雅致。桌椅的摆放、器皿的挑选,甚至是一个靠垫的位置,细节里能见主理人的真诚和用心。 前院略显空旷。“我们不想整个空间被填得很满,还是希望多些留白,就像饮茶一样自然。”在主理人米苏看来,这里的每个区域,都应该有最理想的布置,如果没有想好,宁可等等。 这份执着,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茶饮体验上。 “我们以传统茶饮为主,偶尔会配蜜饯和糕点。”主理人涉足茶饮业20余年,更愿意相信不随波不迎合,也有自己的一番天地。 饮一盏“荒野小种”,即便不懂茶,也能从附带的介绍卡片上,知道茶叶原料、产地、品种特性、香型等。 “九陌”这个特别的名字,最初援引自古时的“三条九陌”,寓意繁华闹巿。也可理解成在乡村阡陌间,主理人希望把茶空间经营成为繁华之地。“最近又有了新的寓意,每天认识9个陌生人,我们的茶空间就算是成功了。”米苏说。 地道的茶饮、静谧的空间,以及静候有缘人的释怀心境,反而让九陌迅速走红。很多“陌生人”被这里的好茶、好风景所吸引,变成熟悉的回头客。 抱着打卡目的而来的年轻人,还在这里的系列沙龙活动中,逐渐懂茶并且爱上喝茶。 古桥作伴,老街尽头的“梦华录” 云深不知处茶馆。 古桥、河畔、老街、旧屋…… 位于乌镇南栅老街的云深不知处茶馆,满足了很多人对江南水乡“梦中情屋”的遐想。这又是一个隐于市的地方。路过很多市井民居,迟疑着走到老街的尽头,终于和茶馆相遇,方才领会“云深不知处”的意思。 推开门,两间屋子小巧玲珑,一间兼顾茶台和开放式茶座,另一间则设计了几个包间。临河的小院,还摆着3组桌椅,甚至一旁停靠岸边的小船,也是一个特别的茶座。院落挨着一座古老的石桥,站在远处望去,好像一幅天然的水粉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院子里看你。 茶馆主理人是个90后姑娘。“这间屋子,民国时期就是茶馆。”她花了半年多时间找开茶馆的地方,直到去年冬天逛到这座老石桥下,对这个老房子一见钟情。 虽然房子不大,而且年久失修,但经过修整,自带古风滤镜效果。今年4月,茶馆还在扫尾阶段,就吸引来附近游客,“被迫”提前营业。 这里只有大红袍、西湖龙井、古树茶等12种传统现泡茶,也没有固定的茶点。主理人每天一早去采买,颇为随性。慕名而来的茶客,倒也觉得很特别。 一串灯笼、一个茅草屋顶、几把竹椅。夜幕降临,暖黄的灯光把一切都照得柔和。摇一把蒲扇,倚靠在护栏上,“从前车马很慢”的感觉,令人沉醉。很多古风爱好者来此打卡,人景相融,宛如现实版的“梦华录”。 资深茶室,独特的文化符号 当兼具现代审美和传统意趣的饮茶风,吹进桐乡人的日常生活,默默根植在桐乡很多年的资深茶室,也被越来越多人所看见。 茶素空间,就是其中一家。位置在市区环城东路的奥盛年华小区外,和桐乡不少茶室一样,看起来并不显眼,但这里其实是不少老茶客的“据点”。 推门进去,一张长长的茶台摆在大厅里。身穿素色旗袍的茶艺师,技艺娴熟地冲泡一壶茶茗,看得人身心舒缓。 早前,这里主要承接的是私域流量。今年以来,茶素空间尝试在团购网站上线活动,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光顾。 “当下,很多人希望生活节奏能慢下来,喝茶能给人带来松弛感,也是更纯粹健康的休闲方式。”茶素空间店长费晓说。 如今,茶对桐乡人而言,已不仅是饮品,还是一种文化符号。老牌的茶室,有对传统原叶茶的坚持,保留了茶道、茶艺等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创新,消除人们认为喝茶是“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 有坚持,也有改变。抱有同样态度的,还有位于市区宏晖路旁的佰年尚普雍华茶舍。老板陈则铭对普洱茶颇有研究:“来茶舍的,都是朋友。这些年,我也一直在传播茶文化,和茶友们一起把茶喝懂喝透。” 来桐乡做了20多年生意,但陈则铭对喝茶这件事想得格外简单:“有人建议我,在茶舍里添个棋牌室,加些水饺、炒饭之类的吃食,但我都是拒绝的,还是希望跟着自己的初心走,不要把茶舍的商业氛围搞得很浓。” 凭着这份执着,来茶舍的人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茶友也结识了不少。陈则铭还想进一步消除茶与年轻人之间的沟通障碍,接下来会推出调味茶,以及把咖啡融入到茶饮里。 (本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