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平方公里的桐乡城是这样来的
|
||||||||
|
||||||||
| ||||||||
从3.9平方公里到59平方公里——这是1993年至2023年,桐乡城区建成面积的真实变化。跃升10余倍的数字,是桐乡撤县设市30年间,飞速发展的最有力见证。 大扩张——向“市”转变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县城飞速发展,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所拟定用地规模已远远不能满足预期,因此,1993年桐乡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门修编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 那一年的桐乡城区很小,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慢慢悠悠地也能走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老桐乡人都知道的一句话“碗大梧桐镇”,就是当年桐乡城区的真实写照。再具体点说,如今位于市中心的景雅路,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县城发展的外边缘线“老320国道”;而热闹的商业街中山路,在当年可是市区的“环城北路”了。 这轮规划编制时正逢桐乡撤县设市,梧桐镇的定位也从“城镇”转变为“城市”。当时,规划部门和设计单位已经提出了城市跨320国道发展的设想,但省建设厅考虑桐乡发展状况,上下几轮讨论和争论,坚持桐乡不能跨320国道发展。于是,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桐乡呈“△”的城市形态。 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对桐乡的整体框架进行了考虑,用地规模至远期2010年规划为14.9平方公里,并明确提出了“一轴、两片、四区”的规划结构,庆丰路、振兴路、中山路等现在桐乡市区的骨干性道路都是在这轮规划中确定的。 1997年是桐乡城区建设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桐乡投入3700多万元,新建了庆丰北路延伸段、环城西路南段、校场路、县前街等一批高等级的水泥道路,城市版图得到了进一步扩充。 如果说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为桐乡“画”好了城市的雏形,那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完成的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则为桐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添上腾飞的羽翼。 这轮规划中,桐乡建设性提出了320国道复线的概念,规划了环城南路和环城东路,与环城北路、环城西路(现文华路),一并形成了城市“一环”。至此,桐乡城区形态逐步由“△”形向“□”形转变,南北走向的复兴路、庆丰路、世纪大道,东西走向的中山路、振兴路、校场路组成的“三横三纵”的路网骨架得以构建。 从“梧桐镇”到“梧桐街道”,这一变化,是在2003年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后发生的,两字之差,对于桐乡来说却是质的飞跃。当时,行政区划有了调整,原炉头镇 (即龙翔街道,现已并入乌镇镇)及灵安镇(即凤鸣街道)作为城区的两个街道并入市区,建成区面积随之达到了20.2平方公里。 基于此,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得以成型,在规划落实10年后,建成区面积达到了37.6平方公里,发展速度超过了总规预期。 而如今,随着沪杭高铁的接入、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落户,乌镇大道、临杭大道的顺利通车……接连不断的大手笔、大动作、大项目,将桐乡城区扩展至59平方公里,也给桐乡带来无尽的想象力和拓展空间。 向东拓——打开新天地 在桐乡城市版图的扩大中,东拓的进程值得一说。曾经位于市区边缘地带的东部区域,如今已成为桐乡最繁华、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而这,与振兴路的东延密切相关。 其实,桐乡要将发展格局东拓的决心,从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就可以窥见。当时,桐乡原本计划在振兴路东端的顶头(现光明大酒店附近)布局小商品市场,但这也就意味着振兴路不能再向东延伸。经规划部门的多次协调,坚持振兴路作为桐乡的主干道之一必须东延,并将小商品市场选址在了目前城河路的位置,也才有了如今热闹的振兴东路。 1994年7月,振兴东路开发指挥部成立,着手打通振兴东路(老320国道<现景雅路>至湖盐公路段<现世纪大道>),同时开发建设两侧商贸行政区,首期开发面积1.45平方公里。短短1公里的路,却为桐乡开辟了发展新天地。道路拉通后,市政广场、市政大楼、科技会展中心等标志性建筑陆续投入建设。 根据当时参与筑路的桐城委(桐城集团)工程部副部长钱建明回忆:“当时机器缺乏,我们用推土机进行推土和塘渣填埋,排设管道的土方开挖都是靠铲子一铲一铲挖出来的,短短1公里花了4年时间才完成。” 2003年,根据桐乡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振东新区管委会正式成立,振东新区规划总面积扩展到了16.37平方公里。随着世纪大道通车、植物园建成、市第一人民医院投用……以世纪大道为轴的世纪大道商贸区,开始成为振东新区的又一个核心。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展招商活动很不方便,为了表达诚意,我们还用手写信的方式发送招商推荐信息。”桐城委(桐城集团)招商服务部部长周亚平说,“随着振东新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优质客商、优质项目开始主动上门落户。” 当桐乡城区建成面积越来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桐乡人在关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上。于是,“大湖梦”应运而生。2011年,水域面积886亩、景观面积1004亩,总投资10亿元的凤凰湖作为桐乡应急备用水源,在城市东部开工建设。 几经等待,2016年,桐乡终迎来“金凤还巢”。一座遍布高楼大厦的城市,因为有了这相守相望的一湾碧水,多了几分温柔与静美。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凤凰湖,不仅是一片风光旖旎的湖泊,更是一座“金池”。 当凤凰湖还在如火如荼开挖时,桐乡就已经有了打算——凤凰湖不仅仅是桐乡的“马尔代夫”,更将成为城市的CBD。在2012年出台的《桐乡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桐乡将规划建设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的总部经济发展区,让总部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这里所说的总部经济发展区,便位于凤凰湖北侧。 以2015年振石控股集团入驻凤凰湖总部基地为起点,不到10年,一栋栋独具特色、凸显现代时尚气息的总部大楼在凤凰湖畔拔地而起,如今这里也成了嘉兴地区全球细分行业头部企业最密集的区块。 2017年,在全市体制机制改革的背景下,振东新区管委会与公投集团合并成立了桐城委(桐城集团),开始“一盘棋”统筹推进主城区开发建设。按照“东部打造亮点”的总体要求,振东新区重新定义为凤凰湖科技板块,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看蓝图——城市更宜居更宜业 前不久,一个#中国哪个小县城名字最好听#的热搜在微博上火了。无数网友在话题下面纷纷留言,写下自己心目中最动听的名字和最美的地方。“桐乡”的名字,是值得被提名的。“梧桐之乡,有凤来栖”,“桐乡桐乡,心之所向”,不管怎么解释,都觉得这个名字亲切又好听! 而桐乡确实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城市北部是运河活力板块,定位为综合服务、生态文化,全民健身中心(李宁体育园)、未来广场、子恺学校等地标建筑拔地而起,配套涵盖经济、运动、教育、休闲等方方面面;城市东部是时尚科技板块,定位为总部基地、数字科技、植物园、五星级酒店、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汇集,在科技领航产业升级中赋能城市新时尚;城市中部是国际商务板块,定位为城市更新、国际商务,牵手世界500强华润集团,打造“一心三化九场景”,桐乡首个未来社区正全速推进中;城市西部是生态文教板块,定位为科教文创、品质生活,浙江传媒学院的落户圆了桐乡人民的“大学梦”,教育资源实现高速发展;城市南部是高铁产业新城,定位为开放创新的站城一体高铁新城区,打造“站、城、人、自然融合”的TOD4.0枢纽。 生活在桐乡的幸福,是触摸历史、遇见未来,是近悦远来、奋斗逐梦,是共建共享、共富共美,是全域秀美、生态宜居。 三十而立的桐乡,正用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与发展速度,回应着每个桐乡人的诚挚热爱与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