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文脉!《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第五辑)发布
|
||||||||
|
||||||||
| ||||||||
从泛黄的故纸堆中寻找蛛丝马迹,逐渐将历史原貌、人物形象抽丝剥茧。今天(7月11日),《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第五辑)首发座谈会在市图书馆举行,《辅广传》《鲍廷博传》《劳乃宣传》《汤国梨传》《沈昌传》五册书卷,将碎片化的人物形象重新缝补起来。关于桐乡的那些人、那些事,拨开历史的尘雾浮现纸端,跨越时空与大众面对面。 “现在做的,远不仅关乎一个人或一个家族,而是在发掘一段不可缺失的国家记忆,是在抢救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正如沈昌女儿沈蓓为《沈昌传》所作序言中提到的那样,《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编纂的初衷便是让这些曾经“难以为人所知”的文化遗产,不沉睡在故纸堆中,也不残存于口耳相传间,而是通过重新解读和系统梳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而广为人知。 《桐乡历史文化丛书》是近年来桐乡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启动于2010年,至今已完成五辑25册的编纂和出版。第五辑延续第三、四级内容,以撰写桐乡名人为主,填补了我市名人研究领域空白。《辅广传》《劳乃宣传》《汤国梨传》《沈昌传》均是国内第一部研究创作并公开出版的名人传记,丰富了我市名人文化内涵,提升了名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十多年间,五辑丛书相继出炉,那些分布于不同时空交会“点”上的人、事、物,在梳理过程中串成一条条贯穿古今的“线”,在“点”和“线”的交织中,桐乡的历史文化场景日益丰满起来。它们已成为桐乡地方历史文化普及读物和对外宣传读本。 这是桐乡对传承传统习俗、挖掘文化因子、填补历史空白的持之以恒,而7000多年文明史所栽下的繁茂“文化根系”,正是桐乡出版《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的坚实底气。在这里,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农耕文化、古镇文化、蚕桑文化交相辉映,悠悠运河水更是哺育了历代名人贤士。 俯拾皆是的文化记忆如何传承?这是着力打造“人文名城”的桐乡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桐乡历史文化丛书》考虑的正是如何让今天的读者在通俗易懂的记叙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既让内行看出门道,又让外行看到热闹”。 “我做了几十年的法律工作,写的多是审判文书,论文采,我肯定有所不足,但我能做到的是让书中的每句话都有来历。”正如此次座谈会上《劳乃宣传》作者陈勇所言,这些书籍中或许没有斐然文采,只有朴实记叙,但足够让我们读到真实的细节、真实的历史,重新认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重新梳理的过程,常会带来意外的惊喜。 《鲍廷博传》作者夏春锦、沈思佳通过爬梳剔抉,还原出一个立体的藏书与刻书大家鲍廷博,还发掘出了一些不曾为学界所关注的新史料。书中对鲍氏藏书流播日本静嘉堂进行的探讨,可一窥清代江南书籍传播史、中日文化交流史之脉络。此外,他们还利用家谱资料和地方文献,重新考证鲍廷博迁居桐乡的时间。 本土文化是一个地方历史变迁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而桐乡本土文化的滋长离不开桐乡人的关注和解读。“有这样一批守望者的坚持,桐乡文脉一定能赓续不断,继往开来。”桐乡浓厚的文化研究氛围让首次参与《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编纂的沈思佳感触颇深。 《汤国梨传》为我们展现了从桐乡小镇走出去的近代中国新女性的形象,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章太炎先生不朽的学问事业中“女性因素”的影响。 《辅广传》以辅广生平为线索,以相关文学为骨干,为后人认识辅广提供了一个可信的读本。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的权威性、可读性、后续价值,得到了名人家属和研究专家的积极参与和全力支持。如沈昌的女儿沈蓓,对家乡政府组织撰写其父亲的传记非常感动,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本次首发座谈会,收到了她从美国发来祝贺视频,让现场专家学者备受鼓舞。 座谈会上,还向市档案馆、图书馆、青少年宫、新华书店、乌镇文体站赠送《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第五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