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地动态
“中华诗词之市”花落风雅桐乡
发布时间: 2023-07-26  12:45 来源: 桐乡市 浏览次数: 打印



一湾碧水枕风雅,一带诗路连古今。千百年来,浩浩荡荡的大运河奔流向前,在桐乡这座江南小城,孕育了一地丰饶,也浸润了一方风雅。

日前,中华诗词学会正式授予桐乡“中华诗词之市”称号,为浙江省大运河诗路带首家。同时,桐乡市洲泉中心小学、浙江桐乡第二中学、桐乡市春晖小学获批“中华诗教示范学校”,洲泉镇小元头村获批“中华诗教示范单位”。

桐乡的诗意,凝结于白墙黛瓦的古镇里,更流淌于街头巷陌的诗词中,在这里,空间维度上的诗意与时间维度上的诗意互相交融,让你感受到历史的厚度,也触摸到文化的肌理。而这,离不开桐乡深厚的文化底蕴。7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俯拾皆是诗词意象;人文渊薮的风雅桐乡,栽下了繁茂的精神根系,在这里,吟诗作诗有着近乎天然的优势。

“碧浪驾舆梁,事隶夏官资共济。白栏依雉堞,情深秋水溯伊人。”始建于明代的司马高桥上,一副桥联千古迎来送往;“霞光浮动暗黄昏,大雁南归恋古村。把酒何须宾客满,烹茶赏月伴儿孙。”小元诗社成员黄兴南礼赞家乡的诗作,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大众推送。

古今遥望,从文人雅客到乡村诗人,从凿于石桥到发于网络,从运河干流到田间地头,千百年来,诗词这个文化因子在桐乡这片土地上布下了繁茂的根系,悄然影响了这里的每一个人。

自1995年开始,我市相继成立凤鸣诗社、诗词楹联学会、凤鸣女子诗社、朗诵协会、大发诗社等,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开展活动,积极发掘培育诗词人才。2019年,浙江提出“诗路文化带”建设,着力打造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大运河畔的桐乡,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如今,在诗词的平仄格律中,更跳动着“风雅桐乡”十二乐章的独特韵律。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诗教基地24个、创作(含诗词创作、诗书画创作、诗文创作)基地31个、研究基地1个。

如何让诗词覆盖更广阔的群体?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在常规的“六进”活动外,桐乡创新性地开展了第七进——“进工地”。苏台高速公路(二期)项目成为我市又一个诗词创作基地,一条诗路沿路生长。

如何形成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我市的创建工作与城市景观提升、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美丽城镇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形成合力,融入诗墙诗廊、文化礼堂、特色村建设……让诗词文化走进群众,扎根基层。

创建工作是阶段性的,但诗词事业永无止境。要达到有组织、有阵地、有人员、有作品、有活动、有记载的“六有”标准,需要桐乡持之以恒的努力。

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培育壮大诗词爱好者队伍,努力把诗词队伍办成诗词文化推广中心、创作指导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信息发布中心、艺术交流中心,同时利用伯鸿城市书房、农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场所,开展诗词教育培训活动,常态化开展诗词经典吟诵活动,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努力做出自己的诗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