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阅读辅助 关怀版
首页>
> 人大代表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对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21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3-07-04  10:24 访问次数:

张晓平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如何解决就业人才精准匹配企业岗位》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桐乡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人才强市战略引领下,我市技能人才建设突出实用性、科学性、创新性,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主要情况如下:

一、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情况

我市自2019年启动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通过开展重点群体技能培训、加快技能人才推优等措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9.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7.35万),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达31.4%,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达37.1%。

二、解决就业人才精准匹配企业岗位主要做法

(一)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全市重点用工企业常态化开展企业用工监测,结合线下“三服务”走访,动态掌控企业用工状况,根据用工需求提供人力资源服务。2020年起,每年年初组建“跨省招工队”,由领导带队组织企业赴云南、四川、河南等劳务输出主要省份,通过“驻点招工”、“赶集招聘”等形式促进当地脱贫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转移来桐就业,并与当地政府部门签订劳务合作协议40余份,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

(二)优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出台《桐乡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着力扩大培训规模、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奖补力度,逐步搭建起一个有平台、有补贴、有激励的技能人才终身培养体系,“桐育工匠”连续两年被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以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载体,通过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各项举措、多个部门主体参与,形成了涵盖18个部门和11个镇(街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市域“大培训”格局,目前累计培训人次已超2.6万。5月19日,桐乡市产才融合学院正式成立,将采取工学交替模式,整合优质人力资源机构,从全国职业院校吸收优质生源,对来桐学生开展集中培训、“双师”培训和跟岗培训,今年预计引进产业人才1000名,以后每年引进2500名以上。

(三)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作用。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累计已备案等级认定试点企业231家,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已开展企业自主技能培训认定4.3万人次,获得技能等级证书3.56万人(其中高级工、技师技能证书1.9万人)。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全市100多家企业联合技师学院、桐乡卫校建立“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技能人才合作培养模式,2019年至今已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1706人,同时面向社会提供技能提升培训服务,年培训人数达5000人次以上。

(四)深化校企人才合作对接。为企业与高校牵线搭桥,解决技能人才供需紧张的问题,今年组织全市重点企业赴云南昆明、河南濮阳等地开展人力资源对接活动,先后与云南技师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签订意向合作协议20余份,提前为华友钴业、合众新能源2家企业搭建定向合作办学通道,引进新材料、新能源专业紧缺技能人才650人。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健全人才培育机制。谋划出台《加强新时代桐乡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健全技能培训工作协调机制,实现高技能领军人才重点抓、产业技能人才行业部门抓、企业技能人才主体抓的齐抓共管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2023-2027年计划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6万人次,到2027年底,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6万人左右,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超过10万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达37%,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37%。

(二)强化人才培育主体。聚焦重大产业集群培育,结合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加快重点行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发挥企业主体责任,利用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职业院校等资源,大规模开展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政府牵头,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竞赛机制,每年开展各类技能竞赛20场。

(三)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大力引进紧缺急需技能人才,每年组织企业到省内外高职院校举办技能人才专场招聘,组织有需求的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办班,并组织学生来我市企业实习(训)。桐乡市产才融合学院目标到2025年实现签约合作高校30家、建立实训工场30家,引领技能人才建设迈向新台阶。在推进产才融合的基础上 ,建设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县域产教联合体,成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感谢您对我市人力社保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诚挚欢迎您提出更多的意见建议!

桐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6月15日



作者:

信息来源: 市人力社保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