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代表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对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195号提案的答复 | ||||
|
||||
姚小燕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后疫情时代企业如何优化用工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随着疫情的结束,围绕我市企业经济复苏的需求,我市从优化营商环境和助力援企稳岗方面进行高位推动,市人力社保局全面贯彻落实上级稳就业相关工作部署,全力保障企业复工用工,减轻企业负担,保障稳定就业。近年来主要做法如下: 一、创新“1+3+1”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模式,破解企业纳才留才困境 (一)一“画像”贯通就业创业服务全链 让高校毕业生“找得到”。以“学子画像”,有效填补高校毕业生和政府之间的信息、政策和服务壁垒。高校前“赋码”,生成学子“原生画像”。对全市高三学子毕业生进行赋码和信息无感入库,刻画学子“原生画像”,线上线下多频次向学生和家长推送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全市就业前景介绍等服务,精准匹配全市产业布局,实现学子专业链和全市产业链高度耦合。目前已吸纳桐乡籍大学生1.9万人。高校中“赋能”,捕捉学子“成长轨迹”。对全市“学子码”赋能场景、应用场景、青创场景实施动态监测。学子依托手机端“学子码名片”可享受全市“学子码”已开发的衣食住行等106个线下应用场景的优惠、减免服务等;截至目前,共开展线上线下就业赋能服务1300余次,覆盖学生1.2万人次。高校后“赋岗”,入职后迭代“人才画像”。探索构建“平台+智能+服务”就业智配模式,通过整合归集桐乡人才网等岗位数据资源,通过学子画像、赋能轨迹图在线自动生成简历,将“学子端在线简历”和“企业端招聘信息”数据关联,分析国内外学子就业匹配情况、学子专业结构情况以及求职需求情况,在毕业季持续推送匹配岗位;对于慢就业、缓就业学子提供帮扶清单,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截止目前,企业端活跃企业数突破1100家,在线简历数突破2.9万余份。 (二)三“支柱”护航职业生涯全程 让高校毕业生“靠得住”。依托“变革+灯塔+平台”的三大就业创业服务支柱,实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领域的价值“变现”。以变革回应实习生“最关切”。在全市75家就业见习(实践)基地中试行高校生“实习期&试用期通兑改革”,出台《高校生实习期觅岗合同范本》,进一步从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环境等要素进行保障。截至目前,已有262个暑期实践岗位纳入试用期管理目录。以“灯塔”照亮毕业生“最在意”。建立出台《桐乡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灯塔企业培育办法》,《办法》引导企业建立管理人才、专技人才“双轨制”职业发展通道,为高校毕业生在桐工作期间提供可预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发挥出企业作为引才主体的关键作用。以“平台”补给创业者“最需要”。对原有的就业创业服务进行“金融+非金融”整合,创设全国首家实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银行,推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行通办”模式,毕业生可以在银行中选择全类别的就业服务和创业服务,初步营造出“就业创业找银行”的氛围。 (三)一“指数”闭环评价工作全景 让高校毕业生“看得见”。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评价体系(CICES),破解高校毕业生参与感不高,求职补贴、创业补贴享受不及时,青年文化经济驱动力低等问题。固化“双月一年”评价模式。精准分析研判高校毕业生就业后流失率高的影响因素,动态追踪反馈政府就业服务及政策实施的短板和长板,2022年6月,桐乡以“构建县域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成功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机制改革类试点名单。打造“四纵三化”数字青城。大力发展青年化数字经济,大力支持青年围绕数字化转型开展创新创意创业创效,在纵向以“数青桐富、数青桐治、数青桐享、数青桐建”四大场景体系提纲式推进配套制度体系、政策体系、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在横向以“城镇化、数字化、年轻化”挈领县域青年发展高素质提升。目前已完成对会展、婚恋、公益、代际、产权等41个子评价场景的谋划,助力青年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 出台“你出我解”双联实施方案。以桐乡籍高校生为主体,构建“1+11+217”市镇(街道)村(社区)大学生联袂“出题”机制,完成对就业创业、暑期实践、培训比赛等领域的需求挖掘,并构建跨系统联动“解题”机制,建立外部智囊评审制度,利用专家智囊评判、社会民生评判两个外部评判团力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开展情况进行综合效益评估、资源匹配评价等。 二、“政策+服务+指导”矩阵式援企服务,持续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加快稳就业政策落地,全力稳企业保就业。一是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减轻企业用工成本,促进稳定就业。2020年,向2308家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1699.69万元;2021年,向8036家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2149.8万元;2022年,向13298家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7614.83万元。2023年1-5月,为全市19475家企业减征失业保险费5222万元,阶段性实施社会保险缓缴政策,截至目前为全市135家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共计1422万元。 (二)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优化人才在桐就业创业环境。一是出台《桐乡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兑现实施细则(试行)》,实施创业贷款贴息、创业补贴、场地租金补贴等十条高校毕业生来桐就业创业补贴政策。二是在全市重点发展行业中选择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社会责任感强、能提供较好见习培训条件的企业作为就业见习基地,目前已认定巨石集团有限公司等75家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实践)基地,连续多年发放各类见习补助均超400万元。三是结合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势,在各镇(街道)开展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当地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四是开展共同富裕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活动,加强社区(村)就业创业服务,推动全市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在去年争创19家嘉兴市高质量就业社区(村)的基础上,力争今年再取得突破。 (三)拓宽招聘渠道,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是人才市场推出免费周六现场招聘会,另外,招聘网站浏览人数已超15万人次,为1000余家次企业提供了招聘服务。二是组织多场外出招聘活动,分别赴云南、四川、甘肃、杭州等地进行外出招聘活动,并根据有关文件,给予外出企业5000-8000元招聘补贴,减轻企业外出招聘负担。三是针对收集的招聘需求,积极组织企业开展校企对接、劳务对接活动。已组织企业前往甘肃兰州、湖北武汉以及云南昭通开展校园招聘和劳务对接活动。四是连续六届举办桐乡籍大学生就业创业推介会,每年由市主要领导亲自站台推荐。 (四)倡导企业转变思路,多重方式稳发展。随着疫情的逐步稳定,企业订单增加,一线员工短缺;另外,就业者观念转变偏向从事时间灵活自由、工资报酬高的工作。因此,倡导企业转变思路,抢抓发展机遇,完善职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员工工资薪酬福利,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从源头上解决用工难问题,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构建才企奔赴的优势局面 (一)优化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把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激励纳入市级人才政策中,尤其是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以来,我市出台了《桐乡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着力扩大培训规模、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奖补力度,逐步搭建起了一个有平台、有补贴、有激励的技能人才终身培养体系,“桐育工匠”连续两年被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和监督。 (二)构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载体,成立桐乡市“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班,成员单位从初始的13个扩大到如今的18个。通过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各项举措、多个部门主体参与,形成了涵盖18个部门和11个镇(街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市域“大培训”格局。特别是经信、民政、退役军人、残联、总工会等部门积极发动行业企业、各类群体参与项目制培训,目前累计培训人次已超2.6万。培训对象扩大到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有培训需求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农民等群体。 (三)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作用。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累计已备案等级认定试点企业231家,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已开展企业自主技能培训认定4.3万人次,获得技能等级证书3.56万人(其中高级工、技师技能证书1.9万人)。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全市100多家企业联合技师学院、桐乡卫校建立“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技能人才合作培养模式,2019年至今已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1706人,同时面向社会提供技能提升培训服务,年培训人数达5000人次以上。 (四)畅通人才多元评价渠道。技师学院和卫校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评价组织,面向全市技能劳动者提供技能等级认定服务,截至2022年底累计认定6953人次,发放技能等级证书5335本。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2020年以来围绕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助力“乡村振兴”、“一老一小”,累计承办嘉兴市级技能竞赛6场,举办桐乡市级职业技能竞赛20场,培养和选拔了2000余名高技能人才,不断擦亮“桐育工匠”品牌底色。 (五)深化校企人才合作对接。为解决技能人才供需紧张的问题,今年组织全市重点企业赴云南昆明、河南濮阳等地开展人力资源对接活动,先后与云南技师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签订意向合作协议20余份,提前为华友钴业、合众新能源2家企业搭建定向合作办学通道,引进新材料、新能源专业紧缺技能人才650人。 针对您提出的建议,我市将着眼于服务企业发展战略,加强对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增强企业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的指导,推动企业用工适应社会资源匹配,切实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和良性发展。同时,还将做到“服务更好”,在落实人才补贴、企业技改补贴等政策上下功夫,将“问需求”、“送培训”策略的工作重点由“后勤保障”向宏观管理转变,并继续优化全市营商环境,健全行政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想方设法解决好企业多方面的实际困难,通过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助力企业“稳工固岗”和提升他们的归宿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完善政策建机制。谋划出台《加强新时代桐乡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健全技能培训工作协调机制,实现高技能领军人才重点抓、产业技能人才行业部门抓、企业技能人才主体抓的齐抓共管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以办好“桐育工匠”民生实事工程为抓手,搭建技能人才成长平台,开展好职业技能竞赛月活动,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构建起以企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体,职业院校培养评价为基础,各类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为补充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2023-2027年计划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6万人次,到2027年底,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6万人左右,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超过10万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达37%,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37%。 (二)建强主体出成效。聚焦重大产业集群培育,结合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加快重点行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发挥企业主体责任,利用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职业院校等资源,大规模开展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政府牵头,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竞赛机制,每年开展各类技能竞赛20场,并重视工匠遴选推优,到2027年底,累计获评浙江杰出工匠3人,浙江工匠30人,浙江青年工匠150人。 (三)四方联动引人才。鼓励支持企业大力引进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每年组织企业到省内外高职院校举办技能人才专场招聘,组织有需求的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办班,并组织学生来我市企业实习(训)。5月19日,桐乡市产才融合学院正式成立,将采取工学交替模式,整合优质人力资源机构,从全国职业院校吸收优质生源,对来桐学生开展集中培训、“双师”培训和跟岗培训,今年预计引进产业人才1000名,以后每年引进2500名以上,到2025年实现签约合作高校30家、建立实训工场30家的目标,引领技能人才建设迈向新台阶。在推进产才融合的基础上 ,建设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县域产教联合体,成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感谢您对我市人力社保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诚挚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更多的意见或建议! 桐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6月15日
信息来源: 市人力社保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