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今日头条
破译一块“布”的秘密
攻坚11年,一举打破国外垄断
发布时间: 2023-07-06  08:57 来源: 《今日桐乡》 浏览次数: 打印



一块看似普通的黑色面料,遇上1500℃高温的烈焰,竟然毫发无伤。随后将它放进装有强碱的容器中,面料不变“本色”。再次将面料放入装有强酸的容器,它依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日前,当记者走进位于开发区(高桥街道)的嘉兴博纳新材料有限公司实验室时,总经理庹凯泓就为记者表演了一场精彩的“魔术”。

其貌不扬的面料,摸上去倒是轻薄,乍一看与我们衣服上的布料并无不同。但既能耐高温,还能对抗强酸强碱,它的神奇之处究竟在哪里?

“这是特种柔性碳纤维材料,此前该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为了让它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我们攻关了11年。”庹凯泓为记者解开了谜团。

打破国外垄断

碳纤维是一种碳含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材料,具有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等优越性能,其中耐高温性能居所有化纤之首。我们熟悉的歼20战机、国产大飞机C919、苹果总部Apple Park都有着碳纤维的身影。

虽然碳纤维拥有诸多优点,但它的制造难度堪比芯片,且在技术方面也是最先被美国等国家攻克。一直以来,碳纤维的核心技术都是被国外严格垄断。他们不仅对外封锁技术,而且不断抬升碳纤维售价,而其他国家往往面临的是“通知性涨价,赏赐性供给”的窘境。

多年前,刚刚踏进纺织这个领域,庹凯泓就听闻了这个“卡脖子”技术,但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能够在行业专家教授的带领下,和团队成员致力于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

回忆起那些经历,眼前这位年轻的研究员话语间很是云淡风轻,顶多也只是用“以实验室为家”来回答,但背后数万次的实验、数千次的“失败再重来”却真真切切。“纺织专业出身,认准一条道,无论前方怎样坎坷,还是会坚持走到底。”这句话,庹凯泓说得很认真。

11年的厚积薄发,团队终于成功研发了特种柔性碳纤维材料,一举打破了被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局面。“我们的材料100%由碳纤维组成,耐候性强,理化性能稳定,使用环保,有着媲美金属的导电性,良好的电磁屏蔽性能,功率不衰减的电热性能,优异的杀菌抑菌性能,突出的吸附功能。”说起研发产品,庹凯泓一脸自豪,他说,最关键的是材料价格仅为国外产品价格的一半,同时还实现了国产化自主生产。

同时,基于碳纤维材料,研发团队还进一步开发了相关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应用,获批专利十余项。

选择落户桐乡

技术实现突破后,接下来就是转化成生产力,让科技成果实现市场化应用。而说起与桐乡的缘分,庹凯泓直言要感谢“乌镇杯”全球创业创新大赛。2021年,因企业发展所需,庹凯泓和团队开始四处寻找新基地。位置最好是在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要夯实,最好还有一定的政策优惠,条件一叠加,很快就锚定了候选目标,桐乡位列其中。

此时,“乌镇杯”全球创业创新大赛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优秀项目注册落地不仅将获得实打实的奖励资助,还有机会获得基金投资,并享受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

这时,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这位“红娘”出场了,相关负责人给庹凯泓支了个招——去参赛,顺便考察下桐乡的创业环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庹凯泓带着项目而来,没想到杀进了总决赛,最终还获得了B类创业项目的认可。

2022年,博纳新材料落地桐乡。庹凯泓的目标也很明确,在桐乡打造集研发和生产于一体的新材料基地。

当下,团队正在开展导电剂相关产品的攻关。据悉,它可用于芯片载带、导电塑料、导电橡胶等,是通信领域不可或缺的材料。“别看只是小小的试剂,材料的配比必须精准到小数点,不然就会带来电阻值、导电量等参数的千差万异。”庹凯泓说。

眼下,团队还研发了导电膜等衍生产品,相较于液体的导电剂来说,导电膜省去了浸渍、烘烤等环节,使用过程中只需一撕一拉就可完成,工序更为便捷,在保有其耐高温、耐酸碱等性能的基础上,成本降低20%至30%左右,极具市场竞争力。记者了解到,目前导电膜也已进入量产阶段,年产量可达到20万平方米,大约可以铺满28个足球场。

“我们的研发和生产设备还在不断增加中,预计到2024年可基本初具规模,届时年产值可以达到3000至5000万元。”庹凯泓憧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