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晚,央视聚焦桐乡母亲河
|
||||||||
|
||||||||
| ||||||||
纪录片视频截图。 8月9日至8月14日,每晚20:00档,CCTV—9播出六集系列纪录片《大运河之歌》。其中,涉及大运河(桐乡段)部分将在第三集即今晚播出。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较早、使用历史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它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元、明、清,断航于清末,重振于当代。 该片以时间为轴,以文明创造、经济和社会发展、工程智慧、文化影响和传承利用为故事主线,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历史文化与现实相交融,呈现出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面貌。 从古至今,大运河都是桐乡一条重要的经济文化“大动脉”。2500多年的历史传承,大运河为桐乡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古镇文化、农耕文化、蚕桑文化、宋韵文化、名人文化,使桐乡发展为稻作经济发达、商贸业繁荣、生活富裕的地区,也使桐乡赢得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的美誉。 大运河桐乡段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用以运送军粮而开凿的“百尺渎”。《越绝书·吴地传》记载:“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春秋时期,吴越相争,“置石门为吴越限”,在此垒石为门,故名石门,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大运河在石门有一个近120度的大湾,石门湾正对处即垒石弄,弄口有吴越疆界碑。石门湾,历来是大运河桐乡段名胜。水岸平阔,货船驶过,船舷压着水浪起落,运河水波拍岸,如同过往的时光流淌在河床上。如今的石门湾,仍然船来舟往,繁忙依旧。 当时间推移至隋代,江南运河开凿疏浚,大运河全线贯通,桐乡成了南北水路交通干线上的要冲,自东北向西南全线贯境的大运河,串联起了境内众多河流港汊,形成了以运河为骨干,沟通城镇乡村的蛛网状运河体系。 河运,也给沿线带去了千年繁华。漕运往来、商船络绎的大运河,流经濮院、乌镇、石门、崇福四大古镇以及梧桐、凤鸣、大麻等镇街,全长约44.321公里,占大运河江南段的十分之一、浙江段的三分之一。 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桐乡境内大运河杭州塘(又称运河东线、运河杭申线)和崇长港河道被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河道。 运河之水缓缓流淌,穿越数千年历史,犹如母亲臂弯般护拥着桐乡。桨声灯影中留下的运河遗产和文化瑰宝,至今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锁定纪录片《大运河之歌》,翻开大运河桐乡段的精彩画卷,一同见证这段水上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