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地动态
孔孟之乡,上演桐乡“好戏”
发布时间: 2023-08-24  14:22 来源: 桐乡市 浏览次数: 打印



“叽叽嘎嘎响,廊棚有点坍。小小花船过,螳螂娘子掰。”夜幕中,地道的桐乡方言儿歌,在700多公里之外的尼山脚下响起。一匹千年濮绸,“织”出了一幕中国原创话剧——《唧唧复唧唧》。

尼山,是孔子诞生地,位于山东省济宁曲阜。濮绸,是“天下第一绸”,产自桐乡濮院。孔孟之乡与风雅桐乡,看似没有关联的两者,因传统文化相互吸引,开启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梦幻联动”。

8月13日至27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尼好,戏剧!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在曲阜尼山举行。其中,青年导演祖纪妍带来的原创剧目《唧唧复唧唧》,主角就是濮绸,在8月19日晚迎来了首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文艺“国家队”搭建的话剧平台,对桐乡而言尚属首次。一个传承故事“转译”成话剧,让濮绸走向更多人,也让风雅桐乡的文化IP,有了更多“出圈”的可能。

一幕戏

有笑有泪

夜幕降临,尼山小雅湖畔的回廊前,灯光聚拢在一张八仙桌上。坐在桌前的人叫冯攀华,正在筹备一场时装走秀。当他倍感焦灼时,一位身穿白衣的不速之客到访。

白衣人熟识冯攀华的外公,甚至对其祖上的丝织营生一清二楚。祖先开办的郑泰和,织造的濮绸不仅织工精美、图案生动,而且坚韧耐磨、十分牢固,甚至做成了山海关上的大旗,由此获得“天下第一绸”的盛名。

老织机的声响萦绕耳畔,两人的对话一步步深入,回忆不断涌现眼前——小时候,经常会被织机的声响吵得睡不着觉。妈妈就会过来给我念一首儿歌。炮火声传来,濮绸消失在一阵痛心的哭喊中……

对于传承濮绸技艺这件事,50多岁的冯攀华有过左右摇摆,也有过来回反复,但最终选择坚定走下去。白衣人始终在一旁。

两人在冲突与对抗间,意外地展现出了默契的理解和支持。对谈中,冯攀华回溯了在母亲的感召下,自己传承濮绸的过程,也将濮绸从南宋发展至今的历史娓娓道来。

800多年前,山东曲阜人濮凤随宋高宗南渡来到古镇“槜李墟”,兴办织机,缫丝织绸,所产绸缎即为濮绸。

随着谈话的进行,不速之客的身份渐渐清晰,由此引发了观众对他的诸多猜想,是同事?是敌人?是兄弟?是命运?

进入尾声,白衣人的身份被观众看清,“他”竟是濮绸的化身,而这场谈话,正是冯攀华与濮绸结缘几十年的心路历程。

看到后继有人,活化的“濮绸”喃喃自语,“你知道我为什么回来吗?”

“有一天呀,我们的濮绸能像当年一样,再被做成漂亮的衣服,接受别人的赞美,我就回来看你。”

濮绸背后的这段传承故事,引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甚至动情落泪。

整部剧75分钟,却仍觉短暂。好戏,有笑有泪,更具有辨识度的桐乡文化味。

一种缘

跨越时间和空间

戏如人生。《唧唧复唧唧》讲述的是省级非遗项目濮绸织造工艺桐乡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冯继延的真实故事,历时3个多月创作完成。

这次,冯继延专程从濮院赶来看剧。戏里戏外,都透着对非遗传承的执着。

濮绸和话剧、传统与现代之间,是有缘的。在冯继延看来,濮绸的话剧之缘有三段:廊柱、曲阜以及大运河。

话剧呈现在室外回廊处,同样的廊柱,同样的筹备走秀情节,让人梦回濮院时装周上,濮绸的惊艳大秀。

秀场上,不为人知的濮绸被话剧人发现,融入创作中,诞生了这幕好戏。吸引来游客、话剧爱好者、远道而来的桐乡守艺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也一起看完了整个剧目。现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是对青年导演的支持,也是对传承濮绸的鼓励。

正如田沁鑫在“尼好,戏剧!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开幕式上所说的,“在孔孟之乡,现代话剧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了双向奔赴。”

这样的双向奔赴,导演祖纪妍感同身受,“这个戏看起来跟曲阜没关系,但其实濮绸故里濮院的开镇始祖濮凤,就是曲阜人。从北向南的文化和技术传递,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流动性传承。”

技术的传递,包括当时北方先进的织机。濮院和曲阜都倚靠大运河。所以两地的“联名”,还出现在“日出万匹绸”的高光时期。发展丝织业,并且让濮绸名扬天下的濮氏一族,顺着运河运来北方的先进织机,也把濮院织造的濮绸运往各地。

这些“无心插柳”的机缘巧合,实则是“用心栽花”后的水到渠成。背后,饱含着传承人的守正与创新。

“濮绸一度消失,传承人凭借母亲的记忆和历史文献,将它重现并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濮绸和传承人富而不奢、美而不骄、韧而不利的特点,深深打动祖纪妍,“我要表达的,是一种经历了无数次怀疑摇摆之后,依然选择相信的质朴的力量。”

一次出圈

展现风雅桐乡文化滋养力

首演的大获成功,让濮绸再次成功“出圈”,成为桐乡的又一个文化IP。

它的发酵升温,与风雅桐乡有一片丰沃的文化土壤密不可分。从产业到风物,从底蕴深厚到气质出众,桐乡这座城市有着强劲的文化滋养力。

尼山有戏,桐乡亦有戏。从2013年开始,乌镇戏剧节“拔节生长”,已成为全省示范的文旅IP,今年10月将迎来10年之约。

“话剧是引子,讲述桐乡的风雅故事才是关键。”桐乡市文化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褚红斌认为,包括濮绸在内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先大多藏在闺中无人知晓,现在通过话剧表达,势必会扩大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希望有更多像濮绸这样的文化IP、文化标识,运用多种表现方式走出去。”

着眼桐乡,一面是丰富的文化矿藏,一面是满足时代需求的多元文化产品,好创意、新技术成为连接两者的桥梁。

一段濮绸历史的话剧再现,也顺势捧出了风雅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果实。通过“非遗+产业”“非遗+创新”“非遗+文旅”,桐乡探索出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径,共建成各级各类传承基地35个,培养传承人群2万余人次,共拥有人类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3项、省级22项。

除了非遗,伯鸿阅读、子恺艺术等文化IP,都在刮起桐乡“出圈”的风,展现出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就像“冯继延们”坚信的,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