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氏后人向桐乡市茅盾纪念馆捐赠家谱
|
||||||||
|
||||||||
| ||||||||
《严氏家谱》。 8月23日,在严辰逝世130周年之际,严氏后人严小淇、严朗、严惺三姐妹发扬严氏家族优良家风,无私捐献《严氏家谱》给桐乡市茅盾纪念馆,为研究严辰家族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乌镇镇观前街幽幽石板巷中,立志书院的琅琅书声已远去,久久回荡的是文脉的传承。立志书院位于茅盾故居东侧,一代文学巨匠曾在此开蒙启智。1904年至1907年,茅盾曾在此就读。他在自传中写道:“学校就在我家隔壁,上下课的铃声听得很清楚,我听到铃声再跑去上课也来得及。” 立志书院的创办人严辰,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咸丰九年(1859)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愿舍一己之名,而救万人之急”,同治二年(1863),这位刑部主事弃职至沪,并于次年接受乡人之邀返乡主持赈济。自此,严辰以绅士的身份,在本地各项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清同治四年(1865),严辰奉命设立善后局,着手筹建立志书院、任书院山长,其后,又任桐乡桐溪书院、濮院翔云书院山长多年,建立乡镇义塾6处,培育了大量人才。 “惟为民请命之事,知无不为,为无不力。”严辰为人刚正不阿,关怀民生疾苦,值得乡邦纪念之处颇多,第一重要当属他以个人之力,编纂了《光绪桐乡县志》,对于乡邦文献贡献极大。他奔赴各地采集文献典籍,数年之间,全国18行省仅3省未到,省内各府县方志几全备无缺,又亲至殳山、甑山勘测山之大小高下,以订旧志之讹。历时10年,《光绪桐乡县志》编定付梓,全志24卷,首4卷,体例有创新,内容3倍于旧志。 “徜得轮回还我相,读书为善又来生。”贯穿严辰一生的,还有为民行善。办善后局;重建育婴堂保护婴孩;创建积谷仓,钱谷并储在前,百姓赖以度荒;助建养济院,收容孤贫老人等。沿着他的家族脉络,我们看到的是在行善方面的一脉相承,可谓积善之家。其中,乾隆五十二年(1787)创办的分水书院,严大烈(严辰的曾祖)曾参与捐建。 家谱是家族历史和文化集合,是一个家族的博物馆,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探索社会发展的脉络。桐乡市茅盾纪念馆负责人庄玉萍介绍,这套清溪镇《严氏家谱》是严辰先生在1892年71岁高龄时编撰的。根据家谱记载,严氏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严子陵。据史书记载,刘秀登基后,曾多次以高官厚禄邀请他入朝为官,但严子陵淡泊名利,屡次拒绝,后来便一直隐居在今浙江桐庐县。 这套家谱记载的便是清溪镇的始迁祖严忆椿从桐庐先迁至武林(今杭州),然后再迁居桐乡乌镇的家族史。到了十世孙严辰这一代,便成了乌镇镇上有名的乡绅。 “我们年纪大了,也不适合保存这部家谱了,把它捐赠给桐乡,更好地把它的价值传承下去。”严氏后人严惺坦言,历经百余年,家谱的传承实属不易,如今家谱“回家”,也了了他们的心愿。 “严氏家谱与茅盾纪念馆有着深厚的渊源,对我们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于《乌镇镇志》也有着很好的补充作用。”庄玉萍说,接下来,茅盾纪念馆将对家谱进行收藏保护和研究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