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企业,创下三项“全国之最”
|
||||||||
|
||||||||
| ||||||||
枧洋科技生产的粘合剂。 偌大的车间里,机器运转声此起彼伏,伴随着一道又一道生产指令,流水线上产出一种浓稠液体。 这是一款“神奇的胶水”,纺织布料、方便面外包装袋、定制家具、汽车内饰、动力电池封装……使用场景几乎覆盖了你我的衣食住行。 位于石门镇的浙江枧洋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靠着这款“胶水”,创下了三项“全国之最”——国内胶粘剂领域品种最多、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 就在日前,企业还摘得了一项新荣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到底是款什么样的“神器”?“我们的PUR热熔胶年产量超3万吨,稳居亚洲区域首位。今年前8月,企业产值同比增长超20%。” 一组数据,直观地展现了王牌产品的实力有多强。 什么是PUR热熔胶?企业研发中心工作人员钱伟伟介绍,简单理解,PUR热熔胶在加热时会从固态变成液态,然后通过喷涂、涂覆或滚涂等方式,粘合各种材料,如金属、木材、塑料、玻璃、陶瓷等。 作为国内PUR胶黏剂领域的冠军企业,枧洋科技已在PUR热熔胶赛道深耕多年。 “早在多年前,我们就在纺织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用PUR热熔胶实现了对油性粘合剂的全面替代。” 彼时,纺织领域还是油性粘合剂唱主角,但随着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大家都在迫切地寻找一种更环保的替代产品。 “我们的PUR热熔胶不仅符合粘合剂中最高级别的环保标准,且在耐热、耐寒、耐水蒸气等关键指标上也明显优于油性粘合剂。”钱伟伟笑着说,不少企业在选用枧洋科技的产品以后,出口欧美市场的面料环保要求都能达标了。 有了纺织领域的基础,枧洋科技开始迈向更广阔的建材领域,并尝试向更高目标突破——打破国外垄断。 虽然同为粘合剂,但一个是手感柔软的面料,一个是硬碰硬的板材。用钱伟伟的话来说,要让两片板材通过粘合剂粘起来后,还能经受卷边等工艺且不出现剥落现象,似乎有些“异想天开”。最后,他们通过大半年时间去攻克技术难题,不仅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还将产品价格直接打了下来,让客户实现了降本增效。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枧洋科技再次开辟了新赛道。新能源汽车内饰、显示屏、电池封装……这些都和PUR热熔胶沾上了边。 “一辆新能源汽车上需要用到40斤胶水。”钱伟伟说,为了适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耐腐蚀、耐湿热、耐伸冲等新要求,研发团队也在与时间赛跑,不断突破极限。 就在今年,枧洋科技与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集团达成联合开发技术协议,双方将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产品创新等多个层面展开全面而深入的合作,“枧洋”的全球行业竞争力也在持续上升。 面对行业“内卷”,枧洋科技选择“跳”出传统市场,直接把产业链延伸到了下游薄膜端。目前,企业年产10000万平方米高性能电子膜新材料建设项目、年产15000万平方米高分子薄膜建设项目正加紧建设中,年产30万吨电子专用材料项目也已在洲泉镇启动。 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超50亿元,枧洋科技也将迎来发展“小高潮”。 在桐乡,和枧洋科技一样潜心研发,手握王牌产品的企业还有很多。在工信部刚刚公示的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浙江硕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易锋机械有限公司、浙江中泽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枧洋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永泰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桐乡市小老板特种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共6家企业,凭借其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等突出优势,成功入围。 截至目前,桐乡已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40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8家,“雄鹰”企业4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