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地动态
人工智能何以向善?
发布时间: 2024-11-21  08:36 来源: 编辑中心 浏览次数: 打印



11月19日,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参观者与一款智能机器狗互动。


11月19日,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一台人形机器人(右一)与参观者互动。

前不久公布的诺贝尔奖三大科学奖中,有两个奖项与人工智能关联。其中物理学奖颁给了AI教父,化学奖将一半授予“程序员”。

有人说,人工智能成了今年诺奖的“大赢家”。其带来的是希望还是灾难,相关话题的讨论甚嚣尘上。有对智能家居、智能驾驶、智慧医疗等便捷高效应用的认同,也不乏对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就业冲击、隐私泄露和过度依赖表示担忧甚至质疑。

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或可在“乌镇时间”里求得正解。

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以“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全面聚焦人工智能。

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何以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主线任务?大模型技术的滚滚热浪下,又该如何向善?

1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一门技术科学。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它的触角已经伸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

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关它的争议和隐忧日益凸显。

赛道拥堵,“清醒感”跑了。今日人工智能的热潮涌,实际上源自于68年前那个夏天的一场冷思考。1956年夏季,包括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在内的一群年轻科学家,在聚会时探讨了用机器模拟智能的问题,“人工智能”这一术语由此诞生。历经多次起伏,到2023年,大语言模型ChatGPT落地,正式开启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元年。广阔的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发机构、企业和创业者蜂拥而至。与其蓄力赢在未知的未来,人们更急于抢占眼前的起跑线,恨不能起步就冲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研发资源的盲目投入,以及低质量、低效率AI产品的草率推出。跑着跑着,把有序竞争和创新驱动的“清醒感”跑没了。

数据乱象,“边界感”糊了。让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需要“投喂”大量数据。可在数据收集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乏出现滥用数据和泄露隐私的情况。曾有一款办公软件就在隐私政策中,提出了对用户主动上传的文档材料,在采取脱敏处理后作为AI训练的基础材料使用。这一表述被质疑滥用用户隐私,最终以官方致歉并作出安全承诺收场。当人工智能“野蛮生产”,数据收集就容易成为“脱缰野马”。一些企业和机构甚至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数据,用于商业营销、广告投送等活动,使得乱象丛生,彻底模糊了技术与生产生活、伦理法律的“边界感”。

算法偏差,“道德感”丢了。技术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人在推动,这就容易出现算法的偏差和不合理。有人将其称为技术偏见和歧视,最典型的就是“大数据杀熟”现象。有用户通过某旅游APP预订酒店,支付费用比酒店挂牌价高出一倍,愤而起诉平台,法院最终认定平台存在欺骗行为,支持“退一赔三”。还有打车软件曾被用户投诉“同一段距离不同人打车价格不一样”的情况。类似情况不仅损害了用户的权益,也势必影响其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当“计算”变成了“算计”,“道德感”也就跟着弄丢了。

2

坐进电影院,荧幕上异星机甲企图终结人类的故事惊心动魄;躺平在家里,在外求学的“女儿”打来视频电话,聊着聊着就诉苦说没钱了;和同事闲聊,刚说起要健身,就收到了减肥神器的广告推送……当人工智能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深度融合,甚至于令人过度依赖,危害也悄然而至。

被动投喂,导致懒得思考。随着ChatGPT和Sora这类生成式人工智能问世,一键即可获得答案的快感,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的意愿,人类似乎变得愈发“懒惰”了。甚至于学生在撰写论文时,也转而求助于人工智能,用“Ctrl+C”和“Ctrl+V”两个快捷键来代替前期的文献阅读和实验操作。为此,今年春季开始,有不少国内高校开始就“AI代写”问题作出规范。当路径直接简化为“一键生成”,最初的数据投喂者,很容易反转成为被大量无序数据投喂的那个人。面对真真假假的数据,难以分辨和懒得分辨,恐怕后者更该发人深省。

当众孤独,缺失情感交流。“自从有了微信,打工人就没了下班时间。”看似戏谑的一句玩笑话,却反映了如今人们越来越依赖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来维持联系。大家通过“精装”微信朋友圈来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期待着收获满屏的点赞和评论。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各种智能聊天机器人,它们通过模拟人类的对话来给予陪伴和安慰。然而,虚拟的交流和互动往往无法替代真实的社交,相反还可能让人越发沉迷网络,对现实生活产生空虚和不满。

善意独裁,带来伦理挑战。“双11”之类的网上购物节来临前,打开相关平台会发现首选全是自己心仪的商品;打开短视频平台,推送的内容也都是自己喜欢的……而精准推荐背后,是个人购买记录、浏览历史、观点言论甚至隐私信息被悄然收集。或许,想要获得信息化、智慧化的生活必须让渡一部分个人隐私权,但当电话、QQ号等信息被贱卖,上传的人脸照片被恶意使用,我们需要意识到,人工智能也让许多平常事变得危险。

3

人工智能是很好的执行者,但就像汽车需要安装好刹车装置才能上路,驾驶时还需要把握方向和速度一样,人工智能也需要把握底线。拥抱更美好的智能时代,关键在于人们如何更有智慧地引技术向善,驭智能之“火”。

砌起门槛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边发展边治理,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不是一个新名词,却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要根据技术发展、行业领域、应用场景等因素建立并动态调整其评价标准,完善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监管方式。政府部门可以在外部监督的基础上,激励引导组织机构审慎自律,建立起多部门协调、多主体参与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和工作体系。

配置防火墙。人工智能应用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去年,国家网信办等7部门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值得一提的是,这份监管文件去年4月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7月公布后在8月15日就实施了,落地速度之快正体现了“急用先行”的立法原则。立法者采取快速立法的方式来回应技术和产业的迭代升级,让人工智能奔跑得更稳健。同时,还需关注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人工智能安全稳定发展提供人力基础。

摆正主心骨。科技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作为普通大众,最应该做的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在驾驭新技术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人工智能,代替的是笔而不是思想。如果没有更强大的判断能力以及纠错能力,人最终会被机器玩得团团转。既要充分利用数字工具的优势,又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实现人类群体的自我超越,不断获得原创性、创新性的成果。

科技是一种能力,而向善是一种选择。人工智能这一看似“高冷”的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危险与机遇共舞,唯有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慎思明辨的头脑、适度合理的规范,才能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