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炒货大王”的百味人生
|
||||||||
|
||||||||
| ||||||||
邵家桥炒货店。 桐乡人有多爱吃炒货?午后阳光正好,在村头巷尾一坐,晒太阳剥花生、嗑瓜子聊闲天。细嚼慢嗑下,瓜子的醇香渐渐渗透进年味里,幸福在这一刻达到极致。 小时候每次经过各式炒货摊时,总是望眼欲穿,拽着妈妈的衣角迟迟不肯离开,就等着摊主笑眯眯地对你说出那句“喜欢哪个?可以尝一下”……那些炒货的浓郁味道历久弥新,依然停留在齿间。 在桐乡人的年味里,有那么一部分,是专属于炒货的。 杨家门炒货店 炒热了桐乡近30年的年味 不夸张地说,老桐乡人嗅到的年味,是从杨家门炒货摊开始的。 小店不大,一脚踏进,里面别有洞天。各色炒货分门别类摆放在玻璃格内,挤得满满当当。 各种口味的瓜子是春节大热,葵瓜子香而饱满,吊瓜子口味润绵,脆香特异;南瓜子炒至两面微焦,味道有甜有咸……店里还有很多时兴货,海底捞同款爆米花、咸蛋黄锅巴、秋葵干,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应有尽有。 熟客进店,径自扯一个袋子,然后拿着小铲子,“哗哗”地往里头装。店主赵传荣麻利地接过袋,往秤上一推,算好价格、捏上袋口,动作流畅连贯、一气呵成。满满一大袋瓜子也才十几元钱…… 上世纪90年代,赵传荣夫妻俩从山东临沂来到桐乡,兜里就揣着跟亲戚朋友借来的几千元钱,来到桐乡开起炒货店,一落脚便是近30年。 在没有朋友圈、没有抖音的年代,杨家门炒货店里就已经人从众了。“那时每到春节前,买花生、瓜子的人就没断过。尤其是过年前1个月,早上一开门就排起长队,我们一直要忙到夜里10点多,炒炉基本停不下来。”夫妻俩炒货卖货,靠着勤劳的双手,养大了孩子、在桐乡安了家,也把小小的炒货店做成了桐乡街头“老字号”。 之所以她家的炒货名头响,全靠夫妻俩全程把关。瓜子主要来自内蒙赤峰,夫妻俩亲自上锅炒制,出炉的瓜子要筛选过,将空的全部挑出来,保证顾客买到的瓜子都是最好的。杨家门炒货店开门营业的这几十年里,依靠亲民的价格和上好的品质留住了许多老客。 近30年的时间,一座城市足以完成嬗变,一家店大抵浮浮沉沉。随着杨家门的改建,杨家门炒货店也几经搬迁,告别了熟悉的杨家门路52号,原本熙熙攘攘的人流量也少了很多,但总有一些故事让赵传荣记忆深刻。比如春节探亲特意开车赶来买瓜子的年轻人、骑着小电驴的大爷大妈绕过几条街也要找到她……他们都是小店以及自己岁月长河里的温暖和惦念。按她的话说,她家的炒货得对得起顾客一路走来找她的这份心,不能让顾客失望。 还会做多少年?“继续做吧,做到做不了为止。”赵传荣笑着说。 邵家桥炒货店 这把瓜子,嗑出中年人的“浪漫” 街头巷尾,总有那么几家不太惹眼的炒货店,没有大肆宣传,也没有时髦的装修风格,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开在角落里。邵家桥炒货店,开了24个年头了。店主叫韩树立,店就在梧桐大街延伸段上。走在路上,闻着喷香的炒货味就到了。 炒货店面积不大,却收拾得干净利落。各品种瓜子、花生整整齐齐地摆在摊位上,山核桃、碧根果等坚果也一应俱全。吃过他家瓜子的人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就是“瓜子个大、仁饱满、价格实在”,吃过一次之后,就再也忘不了。 “我们是2000年来桐乡开了这家店,现在已经快24年了。”韩树立回忆道,当时也没什么其他手艺,而炒货是老家江苏徐州的特色产业,自己想做点小生意,就自然而然卖起了炒货。 最开始,韩树立摆地摊卖炒货。因为瓜子花生总是炒得比别处更香脆、价格更实惠,渐渐在这一带刷出了存在感,也积攒了一大波“铁杆粉丝”。 “我家顾客基本都是回头客。”韩树立说,同等价位的瓜子他们找最好的货源,收上来的货源不但机器挑选一遍,还要人工再挑一遍。就是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一直抓炒货的质量,所以回头客特别多。 采访的过程中,顾客络绎不绝,多是中年人。买起炒货,三四百元起步,瓜子花生山核桃碧根果榛子,一提就是一大包,购买力直接秒杀现在热爱网购的小年轻。 “别家的炒货,哪有他家炒得香?”你看,中年人追起“网红店”的心态,与年轻人也没什么不同。 不依靠花里胡哨的宣传,也不为多赚些钱开分店,邵家桥炒货店本本分分地专心炒瓜子,保证瓜子的质量,赚良心钱,或许这就是那么多桐乡人依然选择邵家桥炒货店的原因吧。 除了送货时要来店,韩树立很少在店里出现。更多时候,他窝在炒货仓库里,炒货的机器一开,一干就是一整天。每当过年前十几天,买炒货的人最多,晚的时候要开到晚上九十点钟,还要准备第二天的存货,韩树立通常都要忙到半夜才能休息。 在最熟悉的炒锅前,韩树立耐心地挥铲翻炒,一炒就是24年。行行出状元,把瓜子炒好不简单,一炒就是24年更不简单。当被问起“坚持20多年的秘诀是什么”,韩树立显得有些羞涩:“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想就是诚信和品质吧。” 对于很多桐乡人来说,高浓度的过年幸福感,来自于逛完菜市场,然后在邵家桥炒货店再买上几包热腾腾的炒货。 而韩树立一家,忙得没有时间思考过年的问题。只有等到过完元宵,才会静下来思考一下:啥时候回老家看看呢…… 深藏功与名 菜市场里的小型“炒货博物馆” 城河路似乎永远不缺过年的味道。被午后的阳光笼罩着,进入城河路上的集贸市场,远远地便听到了熙熙攘攘的人声,还未走近就闻到了炒货特有的浓郁香气。 邹记现炒瓜子店,便在这烟火浓郁的集贸市场对面开了20多年。老顾客找着来买,新顾客也会被香味吸引。 谈不上多好的装潢,敞开式的店铺内各路炒货,挨挨挤挤、层层叠叠,有玻璃货柜里安安分分躺着的,有在高高架于货柜高处的,也有大剌剌地敞开着包装镇守门面的,各路甜咸之气伺机钻入路人口鼻,发出“真香警告”。 在这香气迷人的小型“炒货博物馆”里走上一圈,已是垂涎欲滴。突破最后一道防线的,是试吃。“拿一个尝尝,这个香,卖得最好!”店主似乎笃定知道,闻香而来的顾客只要吃过,就一定会买。 当我们在网上购买零食时,这附近的人却选择在这里买瓜子、花生、山核桃,因为只有开了许多年的老店味道才不会变。 本来想一探这位“制霸”桐乡炒货江湖的秘诀,店主却摆摆手,深藏功与名。在这里,地道、老味道,人生百味糅杂在一起,多种人文情感与年味相互结合,让老桐乡的年味更多了市井的烟火气。 吃炒货,吃的是闲适和愉快。只要炒货店依旧开着,城市就永远不会缺少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