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地动态
留得下老记忆,容得下新故事
桐乡村落美“出圈”
发布时间: 2024-02-04  14:05 来源: 编辑中心 浏览次数: 打印



编者按:今天,桐乡进入“两会时间”。本报推出“桐乡答卷”专栏,回顾过去一年成绩,展望未来美好发展蓝图。

前不久,洲泉镇义马村长宁老街火热开街,义马村工业发展史馆、丝绸文化馆、灶头画馆、茶馆、怀旧供销社等纷纷走进大众视野。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村落自然解体或消失。如何守望这些散落在村落中的传统记忆?重塑是最好的方式。

如今,在桐乡,从一个个出圈的美丽村落中,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这种重塑的力量,通过文化空间的重造,捡拾起这些传统文化的碎片。滴笃声声的三跳、精彩绝伦的高杆船技表演、透着芳草清香的蓝印花布……经历绵长岁月,桐乡村落中慢慢熬出来的文化结晶依旧活色生香。

马鸣村内,错落有致的黑色瓦楞屋顶,岁月感的明清建筑,似是能道尽这座千年古村落前世今生的记忆。庙前夹河搭台,演唱“对台戏”的场景让人仿佛穿越时光。马鸣庙西侧紧挨着的光影故事馆,不时传出“哒哒”的走带声,依旧诉说着那个露天电影放映的黄金时代。

如果说,光影故事馆用有形的胶带、胶片定格下了岁月的影像记忆,那么在田间地头“破土而出”的一座座乡村博物馆,用一件件实物和场景,再现了过往岁月的精彩章节。

织布机、缫丝机、纺车、水车……在这些乡村博物馆内,曾经的斑驳历史印记,找到了新的“打开方式”。

在上世纪50年代租借给国家做粮仓,60年代办过大队草包厂,70年代初做过生产队库房,还做过民兵集训营地、放过电影、办过耕读小学等,崇福镇湾里村民俗记忆馆内,许多痕迹是历史的见证。位于河山镇八泉村的八泉蚕乡风俗体验馆内,育蚕、缫丝、剥绵兜、拉丝绵被、经布、织布等活态展示和体验项目,吸引市民游客在沉浸式体验蚕桑丝织技艺的过程中,了解古老的蚕俗文化。

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栖息地”、“富集地”,而非遗传承人更是直观的载体与见证。

位于乌镇南栅外的陈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竹编之乡,数百年来,祖祖辈辈做着同一种扁圆形、用来盛放东西的器物——竹匾。如今,这里的“竹芸工房”内,年轻的竹编非遗传承人钱利淮正以现代审美重新定义传统竹编的可能性。藤编、剪纸、茧画、打铁花、丝绸画缋……如果说老匠人手上的老茧中藏着时代的记忆,那么新匠人的作品中则展现出了村落新的生命力。

市场所向、政策支持,农文旅融合的快步发展,让不少人看到了机遇,“村咖”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静谧的乡村,雪白的房子,坐落于清溪稻田旁。在桐乡的村落里,就藏着令人向往的“乌托邦”。 河山镇画圣浜理想村,民宿依水而建,试图还原丰子恺先生笔下的漫画田园。

这些被时光包了浆的桐乡村落,留得下老记忆,也容得下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