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街动态
春泥计划 轧染、丝扇、漆画,凤鸣“遇见·非遗”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发布时间: 2024-07-15  16:05 来源: 凤鸣街道 浏览次数: 打印



非遗是中华文化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的生动见证。而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近期,凤鸣街道持续依托“春泥计划”,深度挖掘福文化、农耕蚕桑文化、运河文化等传统文化,通过开展轧染、茧画、丝扇、泥塑等形式多样的“遇见·非遗”系列活动,深入感知凤鸣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蚕丝扇展现了蚕桑文化的诗意。一根根蚕丝,勾勒出了其独特的纹理,静静散发出千年古韵的别致,为夏日增添一抹别样的风情。7月4日,建胜村开展“丝吐芬芳—非遗体验蚕画丝扇”活动,孩子们沉浸式体验千年蚕桑文化的魅力,邂逅一场中式浪漫。

“为了降低蚕丝含油率,确保制成的扇子弧度优美、韧性十足,我们得先在锅内加水烧开,将蚕茧下锅煮透呈湿润状。”工作人员耐心地给大家介绍了蚕丝团扇的制作流程,并普及了蚕桑文化的相关知识。待蚕丝煮开后,孩子们纷纷动手,开始抽丝缠扇。从一根细细的丝线到稀薄的一层细纱,扇面很快便有了丝绸的光泽,明亮细腻、层次分明,在光影里美得不可方物。到了扇面装饰的工序,孩子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巧妙搭配各种元素,在小小的团扇上展现出独特的风采。不一会儿,一把把精美绝伦的蚕丝扇便精彩亮相,扇面高雅而精致。一把团扇,摇起的不仅是暗香浮动的惬意清凉,还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一次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融于一体的非遗体验,带给了孩子们夏日别样的回忆。

7月6日,西牛桥村开展“青出于蓝 当燃扎染”非遗体验活动。桐乡市优秀非遗传承教师陆金宝老师现场教学,让孩子们深入感知扎染艺术的魅力和乐趣。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利用纱、线等工具,通过折叠、捆扎、点缀、夹等步骤后进行染色……”课堂上,陆老师为孩子们详细讲解了扎染工艺的基本知识、制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在陆金宝的指导下,孩子们穿上围裙,戴上手套,将手中洁白素净的棉布缠绕、蜷曲、揪叠,并用皮筋打结固定,随后用染料浸泡、晕染,待染色完成,大家满怀期待地拆开扎线,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作品映入眼帘。大家分享着制作作品的心得,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接下来,凤鸣街道将依托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文化家园等阵地,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特派员、资深专家等,持续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全面打响“遇见·非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