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轮椅爷爷”,用画笔照亮“裂缝人生”
|
||||||||
|
||||||||
| ||||||||
“轮椅爷爷”钱富良。 钱富良作品。 这些绘画、书法作品虽然不是大师级的,但要说是出自一名高位截瘫了40多年的桐乡老人,你会相信吗? 书画作者名叫钱富良,今年60岁,肩部以下没有知觉,甚至自己吃饭都成问题。但他凭借自己的热爱,用这双“不太听使唤的手”坚持创作10多年,在逆境中找回了自己。 虽久居病榻,但钱富良并不像一个病人。 近日,记者来到嘉兴市康慈医院老年精神科,这里的32号床便是钱富良生活了10余年的地方。一间三人病房,最里面的阳台被布置成书房,一个白色书柜,一张白色写字桌,上面还摆放着钱富良的一幅画作《迎客松》。记者抵达时,他正坐在轮椅上对着写字桌,桌上有一些书籍和报纸,以及一个插满毛笔的笔筒。 “最近状态不太好,手臂也不大抬得起来。”钱富良说话的声音低沉、缓慢,有时会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交谈中,他不时调整坐姿,看得出来身体有些疲惫。他有些惋惜地告诉记者,上半年只完成了20多幅画作及10多幅书法。 与病痛抗争了40多年,并还将一直抗争下去,但钱富良开朗豁达、乐观平和。他说他看了很多身残志坚的故事,也是那些故事给了他力量和灵感,其中海伦·凯勒的这句话,他一直铭刻在心——“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 “多希望是一场噩梦,醒来后依然可以骑车。” 1964年,钱富良出生于桐乡市梧桐街道钱林村的一户家庭,由于家里比较穷,钱富良初中毕业后就在建筑工地上做泥工。那时,心灵手巧的他是工地上最好的泥工,干了一天活身上连个泥点子都没有。 一切都在变好,然而,一场车祸打破了一切。1984年的一个晚上,钱富良骑车回家,一阵刺耳的刹车声突然响起,他被一辆货车撞翻在地,当场昏迷过去。 等钱富良醒过来时,他已经躺在医院病床上,随后医生的诊断如同一个晴空霹雳,击碎了这个正值最好年华的青年小伙——四五节颈椎骨折、脊髓受损,高位截瘫,肩部以下全部失去知觉。从此他的世界就剩下床榻之上的那一方天花板。 之后的岁月是孤独且痛苦的,但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心态,钱富良扛过了一个个难关。 “我感觉自己是幸运的,有了绘画作为寄托。” 父母相继离世后,钱富良辗转来到了嘉兴市康慈医院。也是在这里,他爱上了书画,并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那是2012年春季的一天,一名家属来探望隔壁床的病人,看到正在看书的钱富良便攀谈起来。在交谈中,钱富良得知这名家属姓高,是美术老师。两人相谈甚欢,过程中高老师建议钱富良学习画画。 “我这种情况能学习画画吗?”钱富良不敢相信。但在高老师的不断鼓励下,钱富良决定一试。 然而,第一步就将钱富良难住了。他的十根手指都不能动,只剩肩膀和胳膊有一点微弱的力量,如何解决这握笔问题呢?在反复尝试下,他发明了“钱氏握笔法”——将笔杆裹满布,使笔杆粗糙且厚实,卡在手指缝里,总算将笔固定住了。 移动笔杆,除了需要借助胳膊和肩膀的力量,有时候还要靠嘴帮忙。钱富良从最简单的画零开始,再到练习画叶子、树枝、花朵、小鸟……练习过程艰辛却快乐。 绘画不仅带给钱富良快乐,还让他结识了志趣相投的朋友,陆国强便是其中一位。他是一名美术从业者,在一次来康慈探望病人的过程中,看见了正在刻苦练习绘画的钱富良,两人一见如故。 在得知钱富良想要将自己的画作整理成册后,陆国强积极帮其张罗,钱富良成功拥有了第一本属于自己的画册《钱富良书画作品集》。 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几位师生的帮助下,钱富良又拥有了第二本书画作品集,并在康慈医院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在医院的门诊大厅举办了两次个人画展。 绘画就像是钱富良“裂缝人生”里照进来的一道光,在这道光里,他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了无数的珍禽奇兽,观察过一朵花的开放过程,见证了春夏秋冬的无穷变化。 “还会继续画下去吗?”随着身体的老化和病情的发展,能支撑钱富良用于绘画、写字的时间越来越有限,但他却说,只要身体允许,自己会一直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