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公开目录 > 市气象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12330483731525679N/2025-00045 发布机构: 气象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日期: 2025-01-03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文件编号:
桐乡市气象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5-01-03  08:41 来源:桐乡市气象局 浏览次数: 打印

今年以来,市气象局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抓手,持续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守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一是完成汛期气象保障。落实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重大天气过程无漏报,全力做好梅汛期暴雨、台风“贝碧嘉”“普拉桑”“康妮”和夏季强对流、极端高温等气象保障服务。累计发布决策服务材料83期,预警信号107次,面向各级防汛责任人第一时间开展高级别气象预警叫应。二是融入“1833”联合指挥体系。落实“以预报预警为令”,联合市防指办出台《“递进式”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推动气象预警信息快速转变为应急响应行动,进驻市防指参与联合值班联合会商。三是完善气象预警发布。建立涵盖市防指成员单位的“预预警”浙政钉群,高级别预警发布前提前30-60分钟预通知,确保应急指挥快速集结进入会商研判、应急处置状态。建立高级别预警精准靶向发布机制和应急广播实时插播机制,利用应急广播、闪信等新手段开展精准叫应。四是优化公共气象服务。强化与本地主流媒体合作,【桐乡发布】制作气象类信息275期。打造【桐知风雨】气象品牌,微信微博发布图文信息1437期,阅读量超326.95万人次。累计开展电影下乡等气象科普活动250场。

(二)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成重大项目建设。全链条抓实、抓细、抓好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项目实施。9月试运行以来,在“9.10”东风波暴雨、“贝碧嘉”“普拉桑”和“康妮”台风防御期间发挥重要作用。推进上级业务平台应用。开展省市县一体化业务平台、综合业务学习评价系统等上级业务应用,建立以网格预报为基础的智能数字预报业务流程,切实加强智能数字预报与主客观预报预警产品的协调融合。是推动开展“气象数据要素×”。配合市数据局率先开展气象领域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打造授权运营标杆案例。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开展气象行业监测设施普查试点,推进全市气象监测设施共建共享。

(三)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一是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推进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建设,加强水稻和“一县一品”特色作物气象保障,面向全市农业指导员和农业大户发布《春耕春播》《农事信息》等服务材料。深化“气象+保险”,联合市农业农村局、人保公司、桃园村完成李气象灾害保险赔付签约落地,与市太保财险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二是强化重大活动保障。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气象保障服务做到提前部署、提早谋划,加强与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横向联动、与嘉兴市气象台纵向协同,发布《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气象服务专报》11期,预报时效从3小时精细到1小时。对接服务抖音创作者大会、李文化节、乌镇戏剧节等重大社会活动,提供《专题气象信息专报》服务材料三是强化交通气象服务。聚焦市域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发布《苏台高速气象专报》。持续优化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阈值指标,通过“桐乡市恶劣天气交通应急联络群”等浙政钉、钉钉工作群提供专业服务材料,为交通保畅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强化生态气象服务。与市生态环境局深化合作,提升大气环境预报能力,完善联合会商机制+“过程精细化分析研判”的递进式服务流程,全力迎战污染防治“攻坚季”。积极开展高温抗旱、能源保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四)提高气象社会监管效能

一是加强“互联网+”。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全年办理行政许可17件,出具气象证明30件,无投诉及复议、诉讼等案件发生。二是加强气象安全监管。与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发文确定防雷安全重点单位。联合住建、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跨部门联合检查,完成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专项检查和整改,实现防雷安全隐患“查、整、消”闭环处置。与市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协同,联合查处违法案件。联合安全部门开展涉外气象探测专项检查。三是融合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建设。加强与应急部门综合防灾减灾示范村(社区)建设融合,完成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和提标升级。更新全市“四员”队伍信息并纳入预警信息库。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守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持续做好台风、暴雨、强对流和雨雪冰冻等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过程及重大活动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完善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增强服务针对性、指向性。提高1833联合指挥体系应急联动咬合度,推进“网格+气象”提高预警信息覆盖面。

(二)筑牢气象服务基础

在完成“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基础上预研“十五五”规划方案,加密地面和垂直立体监测设施。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气象服务平台应用,推进气象与交通、农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开展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和垂直观测设备融合应用。

(三)赋能重点行业发展

加强与市数据局、中科曙光协作联动,深入挖掘气象要素与各行业服务需求结合点,拓展“气象数据要素×”服务场景。融入低空经济发展建设,推动气象与通信、监视、情报等飞行服务数据共享,保障低空飞行器航路安全。

(四)提供气象保障支撑

持续完善防雷与升放气球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建立与临平、德清等周边县市的人工影响天气联合作业机制以及市县作业队伍一体化运行机制,为我市在治气攻坚、抗旱保供等方面提供气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