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
||||||||
|
||||||||
| ||||||||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观前街。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所以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1年接编《小说月报》,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茅盾为了和国民党新闻检查机构作'韧性的斗争',一生用了一百二十多个笔名,有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任第一任文化部长。曾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茅盾关心家乡建设,1980年5月在《颠江日报》发表《可爱的故乡》文中说'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过我的乡思。'当年12月,赠给乌镇中学图书一批。并为家乡赋词题字不下十余次,最后一次为家乡题字是'乌镇电影院'。 1981年3月27日,沈雁冰病逝于北京。临终时他致函党中央,表达对共产主义事业坚贞不渝的信念,要求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中央根据其请求和一生表现,决定恢复其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沈雁冰著作等身,除翻译外,留下一千二百多万字作品。自1983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四十卷本《茅盾全集》,收录其全部文学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