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费逵
|
||||||||
|
||||||||
| ||||||||
陆费逵(1886—1941)字伯鸿,幼名沧生,桐乡市人。父芷沧,历任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幕僚。清光绪十八年(1892)改入江西南昌府幕,遂移家南昌。母为李鸿章侄女,颇识诗书。陆费逵天资聪颖。好学勤思,初由母教读,后即自学经吏。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受新思潮影响,弃旧学,攻学史地、算术、外文。二十八年,与人合办正蒙学堂,后因经费不继停办。明年春,以'蓬矢四方,男儿之志',离家去武汉独立奋斗。三十年,开办书庙,出售《革命军》、《警世钟》等革命书籍,并自著《岳武穆传》以抒发反清革命思想。三十—年春,革命党人以日知会为活动基地,陆费逵即参加其活动。是年秋接办汉口《楚报》,任主笔。任职才三月,报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查封,被迫逃往上海,任吕明公司上海支店(书店)经理。又参加筹建上海书业商会,任评议员兼书记。主编《图书月报》(出版三期)。三十二年,任文明书局职员兼文明小学校长。三十四年秋,进商务印书馆,任国文部编辑。宣统元年(1909)春,升出版部部长兼《教育杂志》主编,著文宣传教育救国论倡议改革旧教育制度。其革新精神,倾动一时。又建议整理汉字,主张简化,提倡白话文。二年夏,中国教育会成立,为之起草章程。辛亥革命爆发前,预计革命成功有望,以为欲振兴教育,首当改革教材,乃暗中邀集专家编辑教科书,又与商务印书馆同人沈知方、戴克敦等集资二万五千元,创办中华书局。书局于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开业陆费逵任经理,沈知方任副经理。书局以'教科书革命'和'完全华商自办'为口号,与商务印书馆竞争,及时推出《新学制教科书》和《新编国民教育教科书》。此项教材,以五色国旗作封面,体例一新,风行全国。1913年,增资至十万元,设分局于北京、天津、广州、汉口、南京等地。同年,去日本考察出版事业,回国后改进经营业务。3年,出版《中华新学制中学教科书》和《中华师范教科书》。1914年,中华书局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邀请唐绍仪、王正廷、范源濂和梁启超等任董事,自任局长。由梁启超主编《大中华》杂志,并出版《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妇女界》等刊物。1916年,资本增至一百六十万元,设分局四十余处,职工千余人,成为国内第二家华商大书局。后因经营失当,几至停业。1917年底,得常州大资本家吴镜渊投资,改组董事会,吴任驻局办事董事,于右任、孔祥熙等为董事,陆费逵被免去局长职务。1917年起,陆费逵复任总经理兼编辑所长,创办《解放与改造》、《新文化丛书》等。1919年起,又先后创刊《心理》、《学衡》、《国语》、《少年中国》和《小朋友》等杂志;刊印《少年中国学会丛书》、《儿童文学丛书》。资本增至二百万元。1927年在香港设分局,规模益大。1929年,陆费逵在上海新办中华教育用具制造厂,制造教学仪器,兼产桅灯。此后,扩充印刷所,承印国民党政府之证券、钞票。1934年,新建印刷厂于九龙。其设备之先进,居远东第一。1936年,陆费逵任中华书局董事长,至翌年春,扩资至四百万元,分局四十余所,沪港两厂职工达三千余人,是为中华书局发展之鼎盛时期。'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1933年初,陆费逵著文于《新中华》杂志,呼吁'一致对外','长期抵抗','将整个的财力、人力,准备作战'。1936年,创办保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橡皮船、防毒面具等国防用品。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华书局上海总厂和编辑所停工遣散,总局迁昆明,保安实业公司迁香港。11月,陆费逵去香港,设立中华书局办事处。此后,香港分局赶印书籍,供应抗战后方。1941年7月,陆费逵病逝于九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