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地动态
守年
——致敬春节期间那些坚守的身影
发布时间: 2025-02-05  08:28 来源: 融合编辑部 浏览次数: 打印



01 生命的“守岁人”

抢救病患中的肖正武。

“我上班去了,晚饭已经烧好了,你回家吃点。”

春节,大多数人正沉浸在欢乐氛围中,肖正武却在医院更衣室里,一边麻利地换上白大褂,一边指尖飞快地敲下微信,发送给刚结束工作的妻子徐芬娟。这是夫妻俩在春节坚守岗位的第27年。

对大多数人而言,春节意味着团圆,对肖正武来说,却是每逢春节“倍忙碌”。

“滴滴、滴滴……”在市一院抢救室大厅,各种监护仪器的声音此起彼伏。肖正武刚抢救完一名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又一刻不停地投入到下一名患者的救治中。

与此同时,救护车一辆接一辆地驶到医院门口,不断有新的急救患者被送往抢救大厅。

“快,给这名大爷上心电监护!”“这药剂量再核对一下!”……肖正武就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一刻不停地旋转着。

直到凌晨1点,肖正武和同事完成交接班后,才终于有了片刻空闲。“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第一线,我们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做好抢救工作。”肖正武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语气疲惫却坚定。他说,春节期间,急诊的担子更沉,患者类型也更复杂。

看着科室里换了一批又一批的同事,他却始终选择留在这里。用他的话讲,“干着干着就习惯了,已经适应了这种工作节奏”。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其背后是27年没有回老家过年、愈是节假日愈是忙碌的常态。

肖正武是江西人,大学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来到妻子徐芬娟的家乡——桐乡,成为了急救医学中心的“急先锋”,而徐芬娟则成了内分泌科的“守护者”。

这27年里,他们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春节假期,抢救、意外、忙碌,永远是他们的春节关键词。这27年里的每一个春节,他们都在为生命“守岁”。

“每年春节我都回不去,没法回家看老家的亲戚。”肖正武说,有时候反倒是老家的家人,大老远地拎着一堆家乡的好吃的,春节跑来看他。

夫妻俩虽同在一家医院上班,却也难天天见面。急救医学中心晚班多,内分泌科白班多,夫妻俩常错过彼此。“一般3天左右,我俩的班才有可能对上。”肖正武嘴里念叨着,眼神里既有对家人的歉意,也有对他们无尽的感激。

02 爆火的“05后”乡厨

动作麻利的“05后”乡厨朱佳金。

开席时间临近,乌镇镇皂林村文化礼堂内愈发欢腾,乡村大厨朱佳金动作麻利,一边掌控炒锅,一边关注着蒸笼与汤的状态。

朱佳金是一名2006年出生的“小孩哥”,是桐乡技师学院厨师专业的学生,有空时就会做乡厨,已成为这个成立30多年的老乡厨团队的新招牌,订单排到了2月底。

“一场大席通常26道菜,8道炒菜,4道蒸菜,5道大菜,还有冷菜、汤和水果点心。”说起席面上的菜,朱佳金如数家珍。

尽管不到20周岁,朱佳金却已有4年乡厨经验,不仅厨艺技能满点,还能够“hold住”婚丧大事、年酒、上梁酒等农村大席的忙碌节奏。

“觉得自己哪道菜烧得最好?”“酱鸭和烧鸡。”朱佳金的回答快速又肯定。这2道菜都是桐乡传统的地道硬菜,也是每场酒席必做的人气菜品,各家乡厨都有着自己独到的配方。

“05后”上岗乡厨的“小孩哥”,总能带来一些新颖的创意佳肴,让农村大席出现一些新花样。熟醉罗氏虾、塔克青豆醉蟹柳、生腌澳龙刺身、避风塘帝王蟹……一道道创意菜品大受欢迎。

“每半年都会有一批新菜推出,如果不出去看看,可能短时间内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时间一长,餐饮水平的差距就会拉开。”在朱佳金看来,“上新”很重要,要长久赢得食客的青睐,就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一方天地。

还有2年,朱佳金才正式从学校毕业。谈到未来打算,他说,最近的目标,就是要考取中式烹调3级证书,至于长远点的,他希望能将乡厨作为主业,组建一支自己的乡厨队伍。

“有些老一辈的乡厨已经退休,农村大席要继续红红火火地操办下去,就需要年轻人的加入。”朱佳金坦言,现在他仍处于学习与积攒经验的阶段,未来,他还想将更多新生力量、新奇创意带入乡厨队伍中。

在乡村吃年酒,是对新年的预热。热火朝天的厨房之外,一道道美味佳肴不断登场,席中满是欢声笑语,人情味与烟火气愈发浓烈。

能接地气,也赶得上潮流,随着年轻乡厨的加入,桐乡农村大席的风格更加百变,但与亲朋好友话家常的热闹惬意,依旧不变……

03 唱响乡村的年味

表演中的华睿越剧团。

大年初一,华睿越剧团的团长葛翠满,7点多就出门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一定又是到村里准备演出去了。

说起桐乡的越剧“民”星,葛翠满绝对排得上号,她这几年扮演的“梁山伯”“贾宝玉”“三姑爷”等角色,被戏迷所喜爱。

不到8点,崇福镇南阳村文化礼堂开始热闹起来。灯光、音箱、道具等设备,一一被摆放妥当。后台化妆间坐满了人,葛翠满招呼完团员们,就开始梳头、化妆、造型。

下午1点,剧团要准时演出。演的是村民最钟意的越剧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五女拜寿》。前者,她是梁山伯的扮相;后者,她是“三姑爷”。

台上台下,20多人忙前忙后。相隔4公里外的横街上,还有20余人在准备另一场演出。“我们一共有40多个人,全部出动了。”葛翠满忙并快乐着。今年的演出,从大年初一排到了元宵节,火爆程度达到了历年最高峰。因为邀约扎堆,还无奈推掉了多场。

村民们赶早来“抢座”。开演时,文化礼堂里围坐了100多人,还有村民陆续赶来,椅子加了一排又一排。除了附近的村民,还有远道而来的戏迷。

越是春节越忙碌,当大多数人在悠闲过节,葛翠满和她的团员们却要每天围着舞台转。剧团里年纪最小的30多岁,平均年龄则在50岁。相对而言,是比较年轻的团队。

组团仅3年时间,已经名声在外。不仅“巡演”到崇福镇、开发区(高桥街道)等镇街,连海宁长安一带都喊她们去。

这个把爱好做“出圈”的民间剧团,与热度不搭的是,40多名成员没有一个是专业越剧演员。开服装公司、经营店铺、做家纺生意等,是她们的“主线任务”。越剧表演,只是业余爱好。就比如做了30年服装生意的葛翠满,是浙江华睿皮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因为自小喜欢越剧,长大后又乐于自学,葛翠满和志同道合的戏友,在2022年自掏腰包创立剧团,光设备就投入了四十万元。

通过不断精进,剧团夺得了嘉兴戏曲曲艺票友大赛的金奖,剧团队伍也从最初的20多人壮大到40多人。

越剧下乡,不只是一场场演出,更是凡人与戏曲的情缘,亦代表着老百姓生活富足后,更加丰富的精神追求。

越剧声声,唱响了乡村的年味,也让戏曲艺术焕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

04 船舱里的年夜饭

船员夫妻的年夜饭。

入夜,嘉兴乍浦港码头,一红一绿的航标灯闪烁明灭,江水轻轻拍打着偎在岸边的“宇石001”号,一场“两个人的年夜饭”正在船上热闹进行。

热气氤氲中,陈华和程婷婷夫妻俩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是这顿“船宴”的大厨,也是“宇石001”号上“唯二”的船员。这个春节,他们将在船上度过。

去年10月28日,伴随着热烈的礼炮声和欢呼声,振石控股集团的“宇石001”号满载集装箱正式鸣笛启航,以海河联运模式从乍浦港出运,将来自桐乡的产品发往全球。开航以来,在“船长”陈华的掌舵下,这艘船舶已安全航行130多天,往返航次超50趟。

由于岗位特殊,考虑后续工作安排较为紧张,夫妻俩决定提前吃上这顿年夜饭。

趁着卸装货物的时间,陈华也来到厨房,给妻子打起下手。“这个鱼嘛就是年年有余,这个炸坨子是我老家江苏盐城的过年硬菜,寓意团圆美好,再来个红烧鸡翅就是红红火火!”小小的厨房回荡着他洪亮的声音。

妻子程婷婷则快步来到船舱,取下晾制已久的香肠、淡干鱼,“船上条件有限,新鲜菜少,但能吃上家乡的特色菜,就是过年!”

“以前都说跑船苦,现在船上和家里一个样。”陈华笑着说,“你看,生活舱里空调、电视机、洗衣机啥都有,全部用上了太阳能发电,电都用不完。”

虽然不能与家人团圆,但在船上过年,也别有一番风味。“公司对我们非常关心,早早送来了年货礼盒,里面有烤鸭、八宝饭、坚果等,冰箱都被塞满了。”陈华说。

说话间,油滋滋的肉坨子出锅了,熟悉的香味四溢,将他们的思绪都带回了家乡。

“来,吃饭了。”饭桌上,一碗红烧鸡翅,一盘香肠,一条淡干鱼,一碟肉坨子,成为夫妻俩的年夜饭。

乍浦港上空,繁星点点,隐隐传来鞭炮的声响,年夜饭端上来,陈华拨通了老家的电话。“我儿子今年又长高了,将来肯定比我还高。”说起两个儿子,他憨憨一笑,“等到年后不忙时,就回江苏盐城老家看看,多陪陪他们。”

江水轻轻拍打着船身,倒映着他们的幸福身影。夫妻俩走出船舱,许下新一年的愿望。他们的春节很短暂,稍事休整后,“宇石001”号将再度启航,奔赴新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