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地动态
还记得这所创办于1974年的老初中吗?
发布时间: 2025-03-11  08:27 来源: 融合编辑部 浏览次数: 打印



彼时的课间操。

晏城初中老校舍。

校园北教学楼前的雪松。

“晏城初中,曾经也辉煌过。” 写了许多所老学校,走访中,有老校友提出他的母校,承载着无数青春的记忆,同样精彩。于是,我们追逐校友们的脚步,开启了“晏城初中”的寻访故事。

校史发展

晏城初中创办于1974年春天,当时校名为南日公社五七学校晏城分校,隶属于桐乡县南日公社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这一年,招生2个初中班级,学生约80名。校址位于南日公社庆丰大队(晏城集镇南)、现在屠甸小学晏城分校差不多的位置。

1976年秋到1978年夏,学校曾开办过高中班1个,学生约35人。

1980年秋,改校名为南日公社中心学校晏城片初中,代管晏城片小学,隶属于南日公社中心校。

1983年改名为南日乡晏城初中,隶属于南日乡初级中学。

1985年3月,晏城初级中学独立建制,改校名为桐乡县晏城乡初级中学。因晏城乡没有乡中心小学,故晏城乡初级中学代行乡中心小学管理职能。 1990年秋,晏城乡正式建立乡中心小学,晏城乡初级中学成为单一职能的乡办初中。

1992年夏,因晏城乡撤销,被并入南日镇,晏城初中取消独立建制,成为南日镇内的一个初中教学点,隶属于桐乡县南日镇初级中学。

2001年底,因行政区划调整,南日镇初级中学晏城初中教学点调整为屠甸镇初中教学点,隶属于屠甸中学。

2004年1月,撤销教学点,有的教学班并入屠甸中学。

其实,作为独立建制的晏城乡初级中学,仅存在于1985年3月至1992年7月,共7年半时间。

曾几何时的辉煌,他都记得

学校曾开办过高中班。

今年60多岁的吕志江年轻时做过晏城初中的校长,正式接管学校的第一年,就有两名学生考上了中专,用他的话形容:“是开天辟地的事。”

回忆好似剥洋葱,一层又一层,千丝万缕,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情谊。1984年,吕志江25岁,有几年教师工作经历,又重回学校进修、学习。这一年,他打算毕业之后去桐乡四中教书,却被突然任命为南日乡初级中学的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到了1985年初春,桐乡县农村中小学全面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改革,晏城初中开始独立建制。这一年的3月24日,吕志江清楚地记得,下着大雨,他提着生活用品行李,由南日集镇沿机耕路步行前往位于晏城乡集镇南侧庆丰村的晏城乡初级中学。进入校门之前,先得经过一段小水渠的渠岸泥路,他就这样正式开启了他的校长生涯。

当时的吕志江,兼任初三年级2个班的语文(古文部分)教学以及中考复习辅导,同时和几名中层人员开始狠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校风学风建设。

1985年5月,首届晏城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审议并通过《晏城乡中小学管理条例》,吕志江还以“团结进取,超南赶史(南日初中、史桥初中),争取二三年内开创晏城乡教育事业新局面”为题作校长工作报告。

没想到,当年7月中考时,就有2名学生(魏定海和沈王明)考进中专,首创该校学生通过中考直接跳出农门的校史。

之后的几年间,升学成绩年年递增。特别是1990年7月,桐乡一中(高中)招收200名新生,作为偏远乡镇小规模学校的晏城初中,成绩喜人,竟有12名学生考上桐乡一中,引起很大反响。

除了骄人的成绩外,吕志江在晏城初中也做了许多的事。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位有心的校长把当时重要的时间节点、发生的事情,都写在了一本本的记录本上,折射出的是他满满的教育情怀。我们摘取一部分,分享给读者。

1985年10月13日,全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乡少先队总部创办队刊《小草》,小学各校和初中各班轮流编刊,直到1990年中小学分设为止。

1986年1月,为开发和利用学校既有的育人资源,开始组织晏城初中历届毕业生中已考入或已工作的大中专校友返校,开展联谊活动(之后每年一次)。

1986年11月,带队乘乡里电影放映船赴省级先进单位留良乡初中参观取经,听取劳模张宏良校长介绍办学管理经验。

1987年3月,策划创办乡初中“校园之声”广播,每日午间一期,直至乡初中撤销为止。

1988年10月,学校少先队获全国红旗大队荣誉;组织晏城乡中小学校园文化节,无论是大量活动设计组织,还是育人环境熏陶等,十分用心。

1990年9月,中小学正式分设,搬入新校区,全校教师同一大办公室,着手建设花园式小校园。

1992年2月,出台并全面实施《学生德育与班级管理工作条例》,重视学生工作,校风学风相对良好,助推教学质量,确保在全县同类学校的上游方队。

1992年5月,开展红五月第三届校园歌手大奖赛,虽说农村学校学生艺术熏陶得少之又少,但仍有一些拥有一定艺术天赋的青少年,只要给个平台,还是能大放异彩……

专属他的记忆,很美好

在寻访中,我们找到了吕志江校长口中考上中专的学生——魏定海,他现在是桐乡一所小学的副校长。 在魏定海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校园北教学楼前一棵高耸的雪松,毕业合影时,许多同学就选了它作为背景。

“晏城独立设乡后,我们学校的师资有了极大的提升,尽管是农村的一所普通的初中,但师范或大学毕业的老师也有好几位,像吕志江、虞金奎、钱培江、钱元庆、沈坤林老师等,都能和学生融洽相处,全身心地扑在教学上。2017年,毕业32周年同学会时,大家还在津津乐道那时的趣事、乐事、美事、糗事。”魏定海说。 言及求学时代,魏定海的思绪一下子打开了,哪怕过去了几十年,回忆里总有那些细节拨动心弦。

初一、初二时,魏定海最喜欢的是数学,尤其是几何。那时,他自己摘抄下来的几何题集就有三四本,还在一次桐乡数学竞赛中拿了一等奖。在魏定海看来,这样的学习兴趣,与小学的数学积累和家庭影响有关,更与当时执教初中数学的陆圣章老师密不可分。

陆圣章是南日人,那时交通不方便,住宿在学校楼梯拐角处的一间小阁楼里,魏定海常会去他的小阁楼问问题。“记得陆老师常是天气稍凉就拖一双‘蚌壳絮鞋’,说话则总是带着微笑,让人特别愿意亲近。” 魏定海说。那时,魏定海和沈王明、魏凤标三人,基本每年都是年级前三,“我们那会儿,中考招生先招录的是师范和其他中专,就这样,我和沈王明进了中专,魏凤标进了桐乡一中,还有不少人去了屠甸中学和技校。”

这里,也有她们的故事

1996年初中毕业的张丽,她的家就在学校几百米之外,那时骑自行车上学,到了春秋时节,乡村的田野里满是花香或丰收的场景,一路骑一路看,初中生活格外舒坦。

“那时没有操场,中考前,练长跑是到附近村庄跑的,在乡间小道跑步时,心情就很放松。”张丽回忆。到了下雨天,这样的训练就改成了爬楼梯,学校办学条件虽然艰苦,但初中生活还是乐在其中的。

那时,老师自己刻试卷,用油墨印刷,这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生们的共同回忆。张丽曾是老师的小助手,一张又一张地帮忙油印,若不晾干,拿在手里,用力一擦,就模糊了,且满手的油渍。当下的孩子是没法体会的。

屠甸中学科学老师倪淑英大学毕业后工作的第一站,便到了晏城初中。2001年,当时倪淑英24岁,正青春。20多年过去了,她回忆起来,仿若昨天,快乐的事说不完。 “我是江西人,当时教育局到我们江西来招聘,我就这样来到了晏城初中。”倪淑英说。

初到学校,倪淑英就接手了初二班,教的是英语学科,据说当时缺英语老师。 那时,她刚走出大学,满是学生气,和学生们关系甚好。当时学校开会,老校长用方言讲话,这可苦了初来乍到的倪淑英。

学生们却很有意思,主动和倪淑英约定:他们努力背单词,老师努力学方言,双向奔赴,各自努力。学生们英语学得很认真,倪淑英也在晏城初中学会了桐乡方言。

“我刚到晏城初中时,这里还属于南日初中的分校,我们常常要回南日初中去办公。”倪淑英说。很快,因行政区域划分,晏城初中归属屠甸中学,倪淑英教完这届初二学生,就去了屠甸中学, 但短暂的一年时间,和学生们烧野火饭、挖马兰头、钓龙虾,骑自行车去采访老人等场景,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和晏城中学又有怎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