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2024年民生“答卷”来了
2024年桐乡市八件民生实事如期完成(上)
|
||||||||
|
||||||||
| ||||||||
编者按: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24年,我市共有8件人大代表票决确定的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从教育资源的扩充到医疗保障的强化、从养老服务的升级到帮扶就业的完善……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8件实事均已按时完成。年初的承诺,从纸上的目标,变成街头巷尾的实景,让“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桐乡’”更加具象可见。 桐乡娃,“家门口”上好学 项目名片 教育助学 目标任务:新增学位2400个,其中学前教育学位400个,中小学学位2000个。 创建18家示范性“学生满意食堂”。 丰子恺学校推出A、B餐,学生可自主选择。 “今天我选择A餐。”近日,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丰子恺学校的午餐时间,七八年级的学生们有序地来到食堂,拿上之前预定好的A餐或B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两年前,丰子恺学校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口味,在全市中小学中首创A、B餐用餐制度。A、B餐的菜品各不相同,全凭学生自己喜好,提前下单选择。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用餐师生超3000人,要守护好舌尖上的幸福。”丰子恺学校总务处副主任沈东明表示,为此,学校做了许多创新,如:发布子恺美食指数,末位淘汰不喜欢的菜品;联合尚阳学校、振东小学抱团合作,开展厨师厨艺比赛;积极做好“家校协作”文章,让有能力、懂管理、有爱心的家长参与学校食堂工作,共同提升食堂服务品质等。 丰子恺学校守护“舌尖上的幸福”只是全市中小学校的一个缩影。 民以食为天,校以师生为本,食堂是学校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食品安全也是学校工作的底线和红线。作为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市教育局把学校食堂列入年度重点工作。面对食堂硬件制约,市教育局对食堂改造提升项目给予优先保障,2024年共投入经费900多万元,用于食堂设备更新、后厨改造及餐厅提升,为提升食堂服务品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针对家长反映学校菜品单一问题,市教育局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校一策”提升方案,个性化提升学校餐饮品质,学生满意度明显上升。 让更多学生“家门口”上好学,这是“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桐乡’”的具象化体现。一直以来,桐乡努力擦亮“学在桐乡”教育品牌。仅2024年,全市已新增学位2970个,其中,学前教育学位810个、中小学学位2160个,已创建示范性“学生满意食堂”20家,顺利完成教育助学这项民生实事项目。 托育服务多点开花,家长很省心 记者 黄明珠 通讯员 魏清心 项目名片 关爱儿童 目标任务:新增社区托育机构6个。 为2000名学生就近提供爱心暑期托管服务。 为全市5000名以上的儿童提供文化、体育等公益类课程、活动。 梧桐街道春晖社区桐人医托育园。 “小朋友们,我们来‘开小火车’啦!”近日,在梧桐街道春晖社区桐人医托育园(以下简称“桐人医托育园”),老师孙霁雯正带着一群“小不点”开展户外活动。 “我们托育园的托管时间从早上7点半开始,一直到下午5点半结束,期间会为孩子们提供区间游戏、集体活动、趣味课程、户外活动,以及午餐、午睡等托育服务。”孙霁雯说。 作为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桐人医托育园是一个公建社区托育机构,设有20个托位,室内区域设置标准、合理,户外设有活动区,配备充满童趣的滑滑梯等游乐设施。 该托育园主要针对辖区内24个月至36个月的儿童提供全天托管照护托育服务,切实解决家长们带娃难题。目前,共有17名小朋友在园参加托管。 “小家伙很喜欢这里,有小朋友、老师和保育阿姨陪伴,我们也很放心。”家长沈林仙说,送孩子来托育园,减轻了家庭的带娃负担,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在托育园里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目前,除了桐人医托育园,我市的庆丰托育园、春澜托育园等公建社区托育机构均已开班,针对2-3周岁的宝宝开展招生。 近年来,桐乡市聚焦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难题,以“托得起、托得安、托得好”为导向,创设“育路桐行”善育品牌,着力在家庭照护、社区托育、机构办托上提质,为婴幼儿家庭提供专业、精准、多元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效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接下来,我市将持续聚焦0-3岁目标人群,强化部门联动和资源共享,重点通过社会兴办、社区嵌入式托育、单位自建和幼儿园办托等模式,有力推动托育服务多点开花,持续提升婴幼儿养育照护服务质量,加快推进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 打造“十分钟充电圈”,市民出行更顺畅 项目名片 绿色畅行 目标任务:开通预约公交不少于5条、优化加密公交线路不少于5条,方便学生乘坐公交上下学。 新增中心城区公共充电桩200个,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充电圈。农村地区充电桩200个,实现中心村全覆盖。 新建成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1到2个小时就能充满,挺快的,中午和晚上的特定时段还有价格优惠。”在位于桐乡汽车站附近的喜来登超充站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整齐排列。兼职网约车司机黄先生熟练地拿起手机扫码,进入操作界面开始充电。 这座去年12月新建成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配备了44台250kW的直流快充充电桩,为各类新能源汽车提供高效便捷的充电服务。充电站负责人介绍:“我们还打造了理想超级充电站,包括1台5C桩和13台2C桩。其中,5C桩的最大功率可超520kW,仅需充电12分钟就能实现500公里的续航,充电效率大幅提升。” 在中心城区打造“10分钟充电圈”的同时,充电桩的布局也逐步向镇街和村庄延伸。开发区(高桥街道)骑力村文化礼堂前、屠甸镇联星村村委会东侧、濮院镇佳源广场北侧,以及乌镇镇的多个民宿前,都装了崭新的充电桩,助力镇街居民与八方游客的“满电出行”。 2024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入选桐乡“绿色畅行”民生实事项目,全市计划年内新增公共充电桩400个。 “我们全面梳理了全市范围内公共领域充电设施建设项目,除了主城区,还特别加大对景区、商场、医院等区域的延伸覆盖,并将关注重点从城区延伸至各镇街,力求让充电服务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市发改局能源科相关负责人说。 这一年,全市中心城区新增公共充电桩354个,农村地区新增公共充电桩207个,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中心城区成功打造“10分钟充电圈”。 除了公共充电桩,“绿色畅行”民生实事项目的另一目标同样圆满完成,已试运行预约公交9条,优化加密公交线路6条,护航学子回家路。 不出桐乡,就能看上沪杭名医 项目名片 医疗卫生 目标任务:为高龄老人开展流感疫苗免费接种服务。 以专科合作、专科联盟、名医工作室、博士工作站等方式,实现桐乡市域“天天有名医”。引进上海名医40人以上、杭州名医160人以上到市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镇(街道)卫生院坐诊,全年实现名医坐诊次数1500次以上。 桐乡一院的“桐乡市长三角专家诊疗中心”。 “之前,我带我妈去上海复查,因为挂不到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的号,需要让医生现场加号,折腾了一整天才看上病。”在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桐乡市长三角专家诊疗中心”内,市民李先生(化姓)感慨地说。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给老百姓就医带来不少便利。 桐乡一院与上海华山医院开展合作以后,神经内科名医团队会在每月末的周六来桐乡一院坐诊,极大地方便了像李先生母亲这样此前需要两地奔波的患者。 桐乡人能在本地享受省级医疗服务,得益于2024年“名医到嘉”民生实事工程的实施,通过专科合作、专科联盟、名医工作室、博士工作站等方式,将沪杭名医请到“家门口”,让桐乡市域“天天有名医”。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牵手”;桐乡市中医医院与上海曙光医院、邵逸夫医院合作;桐乡市妇幼保健院与省儿童医院、上海妇产科医院签约合作;嘉兴市康慈医院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合作……截至目前,我市医疗接轨沪杭嘉知名三级甲等医院近30家、学科(专科)合作达到80余个。 沪杭嘉名医“引进来”的同时,桐乡医生也在积极“走出去”,近两年来,赴浙沪杭等地知名三甲医院医疗技术轮训900余人,增添医疗合作新动能,不断为桐乡百姓提供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我市已完成高龄老人免费流感疫苗接种81000针,“天天有名医”项目累计引进上海名医62人、杭州名医161人到市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坐诊,名医坐诊共计1981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