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信息 > 健康教育
即刻逆转!强冷空气来了!春捂重点“捂”住3个部位

发布时间: 2025-03-28  14:55 来源: 桐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浏览次数: 打印

近期阳光热烈,

气温一路“狂飙”,轻松冲破30℃。

但天气这出大戏,

总是套路满满,

这不,“反转剧情”开启。

天气预报显示,

受强冷空气影响,

我市有大幅降温、雷阵雨和大风过程。

“倒春寒”来袭,

如何正确“春捂”?一起了解↓

1

春捂秋冻的由来

古人的智慧有道理吗?

“春捂秋冻”最早源于《黄帝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养生理念。古人观察到春季气温波动大,人体阳气初生,若过早减衣受寒,容易导致风寒入侵;秋季适当“冻一冻”则能增强耐寒能力。

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人体在冬季会形成“低温适应”状态,春季突然减少衣物会打破体温调节平衡;适当“春捂”能帮助身体逐步适应外界温度变化,减少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风险。

2

现代生活下

“春捂”需要“升级”吗?
随着暖气、空调普及,现代人生活环境与古人已大不相同。

盲目坚持“春捂”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过度保暖引发不适:室内外温差大,若在暖气房中仍穿厚衣,可能因出汗后受凉而感冒。

特殊人群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过度保暖易导致血压波动、皮肤感染等问题。

建议原则:

看温度:昼夜温差>8℃时需“捂”,尤其注意保护头颈、腰腹、足部。

看场景:户外活动及时添减衣物,进入暖气房可脱掉外套,避免出汗后着凉。

看体质:健康人群可适度“春凉”,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仍需重点防护。

3

科学“春捂”指南

重点捂住3个部位

分层穿衣法:内层透气(纯棉)、中层保暖(羊毛/抓绒)、外层防风(轻便外套),方便随时调整。

重点保护部位:腹部:肠胃虚弱者建议穿背心或高腰裤;脚踝:“寒从脚起”,避免过早露踝;头部:特别是早期锻炼建议捂好头和脖子。

动态调整:15-20℃时可逐步减少衣物;气温稳定在15℃以上且持续1周后,可结束“春捂”。

4

预防春季感冒

这些比“捂”更重要

营养增强免疫: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柑橘、西兰花),适当补充蛋白质。适度运动:每天30分钟快走、健身操等温和运动,改善血液循环。

保持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次,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关注湿度:空气干燥时使用加湿器(湿度40%-60%为宜),减少呼吸道刺激。

特殊人群的春季防护提醒

儿童:活动量大易出汗,建议备吸汗巾,及时更换湿衣。

老年人:晨练时戴好围巾、帽子,避免清晨低温刺激血管收缩。

过敏体质者:春季花粉浓度高,外出建议佩戴防花粉口罩。

“春捂”不是一味多穿

而是根据温度、场景和体质灵活调整。

与其纠结传统观念是否过时,

不如掌握科学防护方法,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来源:浙里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