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院抬阁
|
||||||||
|
||||||||
| ||||||||
1956年濮院百花抬 濮院百花台,官方称“抬阁”,2022年入选第一批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濮院抬阁起源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是民间农历三月二十八庙会活动中的一种展示形式。庙会期间,濮院镇的二十四坊,每坊都会编扎各类抬阁,如百花台、釆莲船、鳌山等等。抬阁制作在清代较为盛行,民国时期的民间,如逢庙会仍有置办。 扎百花台的工艺特点,是百花台上要安置一定量的人(一般是小孩),以及物件和花朵。 花的品种繁多,采用的大体是牡丹、月季、紫藤、石榴、梅、兰、竹、菊、荷花等(鳌山、采莲船等都要装饰上去的)。真花容易枯萎,所以就用绸与通草代替。这些材料从原物变成花,就是要扎好来,还要有色彩及造型。同时,色彩要分深浅、分层次,又要有浓淡。因此,仅一朵花,从花蕊到花瓣,就很繁琐。而用什么样的花,原则是因时定花,应该配对一些适时的花。 民国初,有人到上海学生意,无意中看到人家卖假花,看人家用的不是绸,也不是通草,而是绉纸,灵机一动,就向人家讨教,然后就采纳了绉纸,叶片原为绵纸上涂蜡烛油,后又发现上海有腊光纸卖,就采纳了腊光纸。人们纷纷赞美道,与真花一模一样啊。 濮院的“濮院百花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庆祝公私合营时展示过一次,重新出现则是在文革结束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