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美味,日销长三角5吨!
|
||||||||
|
||||||||
| ||||||||
水汽氤氲的出菇房内,一丛丛娇嫩肥厚的秀珍菇从6000个菌包中探出身影,“爬”满一个个菌菇架,如同一面面厚实的“菌菇幕墙”。 “菌盖达到3公分左右、菌柄4公分左右,我们会进行采收,每天出货3至4个库,总计5吨左右。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覆盖常州、苏州、上海、嘉兴、杭州、台州、金华等地。”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我市石门镇的大型秀珍菇基地——桐乡市西岸菌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童建华告诉记者,在西岸菌业,这样的出菇房共有29个,年出产菌菇超900万袋,合计超2000吨。“我们会根据各个市场的销售时间安排采收,确保从采收到进入市场不超2小时。”童建华说。 “有个杭州客户,每天订单量超1吨,365天不间断配送。”这样的订单,是2009年初来桐乡种植菌菇时的童建华想都不敢想的,“想当初,种菌菇完全是靠天吃饭,一年就采收一季。受限于自然条件,产量有限不说,品质也不稳定。” 放眼四周,不算大的场地,如何支撑起惊人的产量,又是如何打破时间局限,实现全年无休供应?童建华口中常提及的“工厂化”,便是其中的秘钥。踏入其中,你便能直观感受到:这里看似是个农业生产基地,实则更像一个工业化流水线生产车间。 标准化的厂房内,各类先进设备有序排列,智能化菌包机、自动化菌液注射设备有序运转,输送轨道如同工业流水线一般,高效地将菌包运往各个区域……从简易草棚到钢架大棚再到标准化厂房,如今的西岸菌业已成长为浙北首家规模种植秀珍菇的工厂化基地。 “以前需要30多个人,现在2个人就能轻松完成。”制袋车间内,智能化菌包机高速运转,将已打碎并预处理的桑条、树枝、麸皮等原料精准地装入菌包袋中,紧接着完成封口工序。而后,经过杀菌冷却后的菌包会搭载输送轨道进入自动化接种车间。注射头快速起落一次,便能完成12袋菌包的菌液注射工作,每小时可以接种约6000袋。 “以往一天要完成3万袋的接种量,6个人忙活10个小时,都不见得能顺利完工。可如今,有了这套智能化设备,1个人,花上5到6个小时,就能轻松搞定。”像办工厂一样办农场,极大的效率提升给了童建华经营的底气。 向时间要生产力,向空间要发展位。在西岸菌业,菌包都入住进了16层的小高楼,“上下楼”还有专属“电梯”。走进温湿度精准控制的养菌房,目之所及是整齐排列的“菌包大楼”,将空间利用到了极致。“这样一个养菌房可以同时培育8万多袋菌包,经过60天,菌丝就能养成。”童建华随手拿起一袋菌包,只见菌袋之中,密密麻麻的菌丝肆意蔓延,交织出浓稠似奶油的乳白色。 “进入到出菌房后,7天左右就能出菌了。”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光照……一串串精准的数值酝酿出一股恒定的湿暖气息,拥裹着绒毛般的菌丝萌出丛丛白嫩身影。而这一切,全由一颗“云端大脑”实时管控。童建华只需打开手机,就能随时调控、查看出菌情况,进而安排采收时间。 “近年来,我们还创新了销售模式,除了直接供应菌菇外,我们还在全省范围内销售这样的菌包。”童建华介绍,由于菌包产能大大超出菇房出菇的自用能力,他们探索出了“集中制棒,分散出菇”的社会化协作发展模式,带动下游主体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共赢。“当地只需建起方舱式的出菌房,采购我们的菌包,便能在7天左右出菇,直接运往当地市场销售,保证了菌菇的新鲜度,减少了物流包装成本,还能带动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就业。”童建华说。 据统计,两年来,西岸菌业累计生产菌包1785万袋,其中菌包社会化服务比率超三分之一,带动下游生产主体新增秀珍菇产量2016吨。这些不起眼的小菌种,正以菌丝为触角,顺着产业路径不断伸展,孕育出蓬勃发展的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