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地动态
1秒分拣2个包裹,1小时装卸1800箱
“桐乡产”机器人赋能智慧物流
发布时间: 2025-03-06  08:24 来源: 融合编辑部 浏览次数: 打印



自主装卸机器人iLoabot-M。

一台分拣机器人,每1秒能分拣完成2个包裹;一台自主装卸货机器人,每小时装卸效率最高可达1800箱……多种机器人紧密配合,协作完成货物的分拣、搬运和装卸,整个场景忙碌又有序。

随着快递行业的发展,“机器换人”已成为智慧物流的标配。近日,在位于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视觉物联创新中心的赛那德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这些分工不同、速度“逆天”的机器人。

自主装卸机器人、自主分拣机器人、自主批量收货机器人、3D视觉无序抓取工作站、动态读码称重体积测量设备(DWS)……这些“大块头”都有“大智慧”。

比如自主装卸机器人iLoabot-M,全身蓝色涂装,“长”着伸缩臂和履带,非常“聪明”,使用了机器视觉技术、AI感知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规划导航、自主交付平台、自主装卸货四大特点。

赛那德CTO王义山介绍,自主装卸机器人已成为企业的明星产品,曾“征战”多个国内外行业展会,收获无数赞誉。它具备高度自主化的智能操作和精准的定位技术,能够实现快速、准确装卸,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可以替换人工在高温的集装箱内工作,提高工作安全性。

“它融合了多传感的场景感知技术,通过激光雷达、深度相机等多种传感器,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全面感知。”王义山说,这使得机器人能够实时获取货物的位置、姿态和尺寸等信息,从而进行精确地抓取和放置。据悉,这款机器人在工作中的准确率达到了99%以上,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人工操作的错误率和劳动强度。

在王义山看来,目前国内的物流行业,货物在出入库、仓储等诸多环节均实现了自动化或智能化,但装卸环节依然需要依靠人工。

人工装卸货工作繁重、效率低,装卸用工荒、招工难问题日益突出。智能装卸机器人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在装卸环节的难点痛点,帮助企业大幅降本增效。

“国外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高,不少工厂对自主装卸货机器人的使用意愿更高。”王义山说,因此,除了国内市场外,企业也积极布局、拓展海外市场,正在筹建成立海外公司、研发中心。

2009年,第一个“双11”诞生。一年又一年,“双11”快递量不断创新高。与此同时,我国快递也“快”出新速度,“递”出新市场。

2012年,赛那德在上海创立。王义山说,这些年,企业是与中国快递物流行业一同发展、成长、壮大的。

2023年,赛那得发布Vision Robot平台,迭代升级22个软件版本,产品升级518项新功能,授权10项发明专利,产品遍布世界18个国家,客户遍及国内外头部电商和物流企业。

2024年2月初,生产基地落地桐乡。眼下,桐乡基地的产能正不断扩大。

“这些年,物流快递行业越来越卷了。”王义山笑言,这也倒逼着赛那德不断更新迭代,掀起“装卸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