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这所乡村学校,藏着多少人的回忆
|
||||||||
|
||||||||
| ||||||||
孩子们表演《春天在哪里》合影。 沈娟英(右)和同事。 最后一届周墅塘小学学生参与文艺汇演。 1991年安兴乡举行幼儿小学元旦文艺汇演。 学生表演快板。 杜玲英珍藏的学生毕业照。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曾几何时,在桐乡的行政区域图上,有个地方被称作“安兴乡”,乡里有所学校——安兴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安兴小学)。今天,我们一起回忆这所学校。 安兴乡的由来 1956年,同安、重兴两乡合并,取名为安兴乡。 1958年,为炉头人民公社同安管理区。 1961年,建立安兴人民公社。 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建立安兴乡人民政府。 1998年,经批准,安兴乡并入石门镇,撤销安兴乡建制。 安兴小学的名片 据《石门镇志》记载,安兴小学起源于白马乡中心小学,有学生246人,教师12人。 1956年迁址安兴集镇(同善堂)。 1984年,安兴乡政府筹措资金,建造安兴乡中心小学教学楼,下设春丽桥、对丰桥、兴丰、墅社、殷家漾、周墅塘、余墩7个村小和教学点。 1990年,安兴乡有1所中心小学,7所村小,1176名学生,49名教师。 2000年,由于布局调整,学校并入石门镇中心小学,在原址设立石门镇中心小学安兴校区,并相继撤并7个村小教学点。 2011年,安兴校区易地建造(石门镇安兴集镇鼎兴路)。2012年6月,占地30.72亩,校舍面积5513平方米,可容纳16个班规模的安兴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对于创办的时间,也有其他的文字记载,安兴乡中心小学1952年创办,地址在同善堂。时间久远,资料有限,这里不再深入。 1978年,当时才20多岁的小伙子陈荣顺成了安兴小学的一名老师。1年之后,他荣升副校长,后来做校长、书记,一直到退休。如今,已经70多岁的陈荣顺再回首往事,许多记忆已经模糊,但对安兴小学却有深深的情感。 “我从刚开始做老师,到后来退休,大部分时间都在安兴小学度过,看着老的教学楼拆掉,新的教学楼建造起来。”话语间,陈荣顺有割舍不掉的感情。 一张照片一个故事 说起沈娟英,很多人肯定知晓,她原来是石门小学的一名老师,也是桐乡“三跳”传承人,如今已经退休,成了嘉兴市文化特派员,用“三跳”讲好石门故事。 沈娟英手上有一张拍摄于1991年12月的老照片,当时,安兴乡举行幼儿小学元旦文艺汇演,照片的内容是安兴小学学生表演《让我们荡起双桨》。 在沈娟英的记忆里,当时,学校里没有音响设备、没有舞台灯光、没有音乐伴奏,一架电子琴是整台文艺汇演的主要伴奏乐器,但一点也不影响台上孩子们的表演热情和台下孩子们观看的兴致。“照片中,这个弹电子琴的人是我。”沈娟英笑着说。 在安兴小学下属的春丽桥小学读书,高中毕业后回安兴小学教书……沈娟英与安兴小学有着剪不断的缘分。 “安兴小学的老师们都非常敬业,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沈娟英高中毕业,琴棋书画自然比不上师范毕业的同事。于是,住安兴小学宿舍那段时间,沈娟英经常利用晚上等休息时间向其他老师拜师,学琴棋书画,为之后做专职音乐老师打下基础。“真是手把手地教,一点点地带,他们很无私,我成长也很快。” 上世纪90年代,安兴小学办学条件比较艰苦,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是热情高涨。比如,当时学校就1台脚踏风琴,轮到哪个班上音乐课,总有4个学生抬着脚踏风琴去教室,使用得多了,感觉那风琴随时会散架。后来,食堂有多余的场地,专门开辟了地方作为音乐教室,才省去了抬脚踏风琴的事。 “那时,我们还会自己编排节目,带着学生去工地上给工人表演,比如快板、唱歌等。”至今,沈娟英还保留着一张学生表演快板的照片。 在沈娟英的记忆里,她读书时,安兴小学与安兴中学是在一块的,就在安兴集镇的河边,后来搬到了现在安兴卫生院这个位置,再后来搬到老安兴中学的位置,直到现在安兴校区的位置。 安兴乡幼儿小学元旦文艺汇演应该是传统活动,许多年过去了,有好几个老师还保存着不同年月的照片,回忆起来也是津津有味。 顾建峰老师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是最后一届周墅塘小学学生参与文艺汇演的场景。这一届学生只有一、二、三3个年级,老师共3人。2005年8月,周墅塘小学撤并到安兴小学,据顾建峰回忆,当时,他赶鸭子上架排练了节目《雏鹰起飞》,学生们都很努力,边看着视频边练习,把整个节目练了下来。“中间还有个小插曲,表演时中途没有了音乐,她们仍然完美表演到最后。” 合并,成为安兴校区 采访时,老师杜玲英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她珍藏的毕业生集体照。这张照片拍摄于2011年5月。照片上,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在学生与老师的陪伴下,在安兴小学老校区记录下了这令人怀念的一刻。 “那时,安兴小学搬迁至老的安兴中学处。”杜玲英再过1年多就要退休了,她30多年的教学生涯都在安兴度过。“这个班是我唯一不做班主任的班级,但我任教语文和科学两门课程。”杜玲英说。扎根农村30多年,杜玲英20多年都在带毕业班,这在全市也是为数不多的。 如今,距离拍摄这张照片已过去10多年了。老校区原址也已不复当年模样,但记忆中的那段青春往事,依旧鲜活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