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乌镇实验室 | 法定代表人 | 范柏青 |
住所 | 浙江省桐乡市梧桐街道稻乐路925号 |
开办资金(万元) | 9587 | 经费来源 | 经费自筹 |
年初数(万元) | 15004.9 | 期末数(万元) | 15426.9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促进前沿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本地产业人才培育,打造成为引领桐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创新研发平台,助力桐乡国际化全域创新之城创建。先进材料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桐乡市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及其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深入开展前沿材料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前沿材料领域开展面向应用的产业化研发;建立新材料领域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及科研单位提供咨询、试验、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设立前沿材料科技产业基金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12330483MB1H76467G | 举办单位 | 桐乡市人民政府 |
开展业务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乌镇实验室是由桐乡市人民政府举办,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的高层次、综合性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聚焦前沿材料领域,以特种功能、低碳能源和超高性能结构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现已建成“五中心一平台”科研体系,同时引进8个PI团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主战场,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 |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 | 自2021年7月正式运行以来,乌镇实验室先后获批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成为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试点单位,新材料检测服务平台顺利取得CMA资质认定。在材料领域顶尖期刊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69篇,其中一作34篇,申请专利74项,已有44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同时获批团体标准1项。现累计引进(含柔性)顶尖人才5人,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13人,在册员工120人,科研人员硕博以上学历占比近八成。成立以来,已获得29个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支持,累计争取项目资金总额近2.5亿元。同时,立足桐乡“1+3+1+X”产业定位,设立新材料产业基金,孵化落地产业化项目17个,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项目45个。研究成果连续三年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获金奖,并在2023年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获金奖。实验室初步建成大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科研仪器设备投入约8100万,科研设备到位350台,其中大中型设备60台,包括SEM、XEM、XRD、TEM、AFM等材料检测关键设备,积极服务实验室科研团队与桐乡及周边相关企校院所,入网浙江省大仪共享平台大型科研设备数量51台,累计实现仪器共享近3000台次。同时,乌镇实验室已与清华大学携手共建新型陶瓷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乌镇实验室分室,满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亟需的新型陶瓷原材料和器件的大规模化制备及应用的迫切需求。2024年,实验室先后获批“桐乡市新质生产力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嘉兴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首批浙江省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科普基地”,为我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积极贡献。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吸引力不足、本地化全职化人才相对匮乏。由于目前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而周边一线城市拥有更多就业机会与上升空间,相对而言实验室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育留用都要付出更大代价。(二)技术成果化、产业化相对缓慢,企业联建协同创新有待提升。目前,由于从基础应用研究到形成科研成果需要较长的周期,新技术新成果的适配度和成熟度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市场前测试,实验室的技术成果化、产业化相对缓慢。(三)尚未配齐平台运营管理队伍和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目前,实验室缺少长期稳定的高水平管理人才,决策效率和管理水平亟待增强,希望共建单位在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育上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因地制宜出台专项管理细则。 |
四、下一步打算 | (一)优化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实体化管理。一是加强党支部建设;二是打造“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三是建章立制,着力消除制度建设中的“空白点”;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重大项目承接。(二)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一是全力推进陶瓷国重分室实体运营工作;二是推动建成浙江省制造业中试平台/新材料中试平台,争取建成国家博士后工作站;三是确保年内完成凤凰湖永久园区搬迁入驻;四是高标准建设新材料测试共享服务平台,争取早日取得CNAS资质。(三)深化前瞻性科研布局,形成独有“乌镇模式”。一是推动应用研究、创新转化和产业孵化“三驾马车”齐发力;二是以“乌镇学者计划”为抓手,集聚更多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三是打造“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四是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攻关。(四)探索创新协同路径,提升造血功能。一是通过乌镇实验室新材料创投基金,科技赋能和金融支持助力人才项目快速成长;二是推动“乌镇科学时间”等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常态化;三是推进加快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四是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联合申报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无 |
相关资质认可 | 无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