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代表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索引号: | 001008004005096/2025-138545 | 发布机构: | 大麻镇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文日期: | 2025-04-17 |
组配分类: | 文件编号: |
新农村守住乡土气的有关建议 | ||||
|
||||
大麻镇联络处反映,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守住乡土气,那是乡村的灵魂与根基。乡土气是什么?它是乡村独有的自然风光,是袅袅炊烟、金黄稻田、潺潺溪流;是淳朴的民风民俗,是邻里间的互帮互助、热情好客;是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技艺、动人的传说。守住乡土气,就是要让乡村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那么,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守住乡土气呢?
一要保护乡村自然环境。乡村的自然风光是乡土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加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同时,加强乡村绿化美化,打造宜居的乡村生态环境。可以在村庄周围种植果树、花卉等,让乡村四季有景。 但是,在个别地区,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采用“一刀切”,规定房前屋后不得种瓜种菜、不可养鸡养鸭等,导致“村中不闻鸡鸣,池塘不见鸭鹅”,该做法脱离了农村生活实际状况,违背了村民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村民们自然难以接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很多人心中的乡村生活写照,它们不仅代表着生机与活力,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保留传统文化习惯与农村环境整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也可以成为互惠共生的“多选题”。比如有地方另辟蹊径,结合当地生态特色推出了“稻鸭共生”的种养模式,把可能污染环境的鸭子粪便变成了水稻养料,而鸭子的活动也能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和害虫侵蚀,做到了“一田两用、一地双收”,在保留乡土元素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二要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乡村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我们要加强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如春节舞龙舞狮、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等。鼓励村民参与民俗活动,让民俗文化在乡村生活中得以延续。此外,还可以挖掘和整理乡村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通过书籍、影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文化。 农村变美了、村民变富了,但不知不觉中,人际关系淡漠了、互动交往少了,赌博等歪风邪气冒出来了,曾经倾村出动、搭台看戏的快乐不复存在了。举办“村BA”,没有金钱利益的驱使,只有热爱运动的激情、心潮澎湃的共鸣,人气爆棚,无非热爱。正是这种平凡的生活、草根性的运动,唤起人们对乡土的牵挂和向往。在“村晚”舞台上,表演的是邻里乡亲,说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愁,舞的是乡情,凝聚的是人心。费用自筹、村民自导、家家出力、人人主角,“村晚”以接地气的方式、鲜活生动的语言,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乡亲,潜移默化影响着村民的生活方式。“村味儿”自然流淌,打动人们的,本质上还是人情味。与现实生活割裂的虚假图景,不可能点燃人们的激情。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生生不息,只有自发生长、才能与本土深度联结。根据乡村实际,摸清村民喜好,保留最具有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让文体风气厚积薄发,热爱就会向着更远更广的地方传递。
三要保护乡村历史建筑。乡村的历史建筑是乡土气的重要标志,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历程。我们要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加大资金投入,进行修缮和维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历史建筑,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在欣赏古建筑的同时,感受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我国很多地方到处都在兴建雷同的城镇,千篇一律的商厦和水泥楼房,祖先们修筑的田野和村庄正在迅速消失。甚至在极偏僻的地方,你也难觅宁静的自然之趣和淳朴的民风。几千年厚重的历史没了踪迹,多姿的文化淹没于单调的空间,“诗意的栖居”变成了乏味的存在。以现代化为特色的乡村建设,自然不能拒绝高楼大厦,但也绝不是冰冷灰茫的水泥森林,绝不是割裂历史的横空出世。中华文明的根在乡村,农耕文明守护着中华文明的根脉,可以说,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孕育的结果。传统村庄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和文化遗存,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传承保护传统村庄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是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应坚持的原则。现代文明必须根植于传统文明之上才有意义。比如,在旧村改造中植入现代元素,让人们在旧居中享受现代生活,在新村建设中不千篇一律,符合自然和社会的生态规律,让自然与社会和谐,使古代与现代统一,既有古典美又有时尚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守住乡土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留住乡村的美丽风光、淳朴民风和悠久历史,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家园。
信息来源: 党政综合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