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麦轮作”助力杭白菊产业振兴
|
||||||||
|
||||||||
| ||||||||
工人正忙于杭白菊扦插育苗。 这两天,在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亭桥村飞丰粮油农机合作社的小麦田旁,10多名工人正忙于杭白菊扦插育苗。为何本该种植小麦、水稻的粮油农机合作社,却捣鼓起了杭白菊苗呢?“去年尝试用20亩地进行菊麦轮作,每亩效益增加了800多元。”合作社负责人周柏华道出了缘由。 周柏华说,自己种了4年多的小麦和水稻,之前了解到开发区(高桥街道)三村村新菊农场菊麦轮作模式取得成功后,便也开始尝试菊麦轮作。虽然土地租金、人工费用等综合成本每亩增加了1200元左右,还叠加了去年连续降雨、高温等不利条件,但这次大胆的尝试给飞丰粮油带来了不小的效益提升,因此今年合作社将菊麦轮作的面积扩大至100亩。 近年来,随着种植成本不断攀升,桐乡杭白菊种植综合效益呈现下滑趋势,如何提升杭白菊种植的经济效益,成为“老菊乡”的新难题。菊麦轮作模式的成功,不仅吸引了像周柏华这样的农业从业者加入杭白菊产业,也让原有的杭白菊种植主体尝到了甜头。 “正常年份,杭白菊亩产可以达到1500斤。”新菊农场负责人沈云生说,通过大棚内扦插育苗,植株的抗逆性也更加出色。“如果普通菊田里的菊花采收时植株已经是‘老年’,我们的菊花则正处‘壮年’,产量和品质自然就高。”他说。 据沈云生透露,该农场采用菊麦轮作后,亩均产值可超8000元,实现每亩纯利润2500元以上。同时,由于实行旱-旱轮作,在稳定土壤结构、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杂草危害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新菊农场还计划育苗100万株,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开展菊麦轮作。 菊麦轮作模式的高效益也带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记者从农业农村部门了解到,今年我市杭白菊主产区预计新增菊麦轮作面积200亩以上,成为杭白菊规模化种植的新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