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4005092/2025-138695 | 发布机构: | 乌镇镇政府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文日期: | 2025-02-10 |
组配分类: | 统计数据 | 文件编号: |
2024年乌镇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
|||||||||||||||||||||||||||||||||||||||||||||||||||||||||||||||||||||||||||||
2024年,乌镇镇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开展招商突破年、变革创新年、环境提升年“三年”活动,持续推进“国际互联网小镇”建设,铸强项目建设“主引擎”,跑出高质发展“加速度”,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一、综 合
国民经济踏上“百亿台阶”。经统一核算,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8.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3.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0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52.80亿元,增长8.8%,其中工业增加值47.99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52.77亿元,下降0.7%。三次产业结构为3.0:48.5:48.5。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3.20万元。
二、农 业
农业经济稳中有进。全镇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6.41亿元,可比增长3.0%,其中:农业产值4.55亿元,较上年增长7.8%;牧业产值0.69亿元,较上年下降18.6%;渔业产值0.41亿元,较上年增长3.9%。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01万亩,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0.32万亩,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3.43万亩。全年生猪饲养量0万头,湖羊饲养量4.17万头,家禽饲养量71.15万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100%,畜禽排泄物资源利用率100%。
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董家茭白获得浙江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和浙江省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称号,基地被评为首批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入选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发展十大典型案例;浙江道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评为浙江省未来农场;嘉兴三珍斋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第二批浙江省农产品加工基地。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完成高标准农田提升建设任务9438亩,共涉及5个行政村;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6952亩;建成粮功区储备区1个;新建农产品保鲜冷库2座,开展蛋鸡场数字化改造项目1个,新建秸秆综合利用中心1个。农业“机器换人”进程稳步推进,年末,全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95万千瓦。全年建立大(小)麦、晚稻百亩示范方4个、千亩示范方1个、“三新”技术试验示范2个;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乌镇圩区整治工程持续推进,整治面积3.93万亩,新建堤防0.71公里、管理道路1.24公里,新建闸站9座,拆建闸站2座,累计完成投资8069万元;高标农田水利设施稳步推进,新拆建单桥村泵站3座,改建1座;新拆建民合村泵站5座;拆建南庄桥村泵站3座;乌镇白马墩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涉及乌镇镇白马墩村、陈庄村等16个行政村,总区域面积7.82万亩,累计完成投资2340万元,其中改建干支流河道灌溉渠道工程22.70km、灌溉管道9.10km,排水沟6.51km,水闸新拆建2座,灌溉泵站新拆建8座。未来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完成陈庄村省级未来乡村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及特色街区改造提升项目,民合村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建设项目建设初步完成。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8亿元,较上年增长7.6%;实现工业增加值47.99亿元,较上年增长11.5%。 规上工业发展动能强劲。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3.08亿元,较上年增长12.9%;实现营业收入142.81亿元,较上年增长7.2%;实现利税3.55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07亿元;实现增加值(速度法)26.45亿元,累计增速17.2%;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速度4.9%,万元增加值能耗0.56吨标准煤/万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7.83元。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年内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家,新增销售超亿元工业企业7家;年末营业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32家,其中5亿元至10亿元企业2家,10亿元及以上企业3家。 工业数字化升级提速。规模以上工业重点产业中,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13.04亿元、19.87亿元、15.93亿元、5.69亿元和14.03亿元,增速分别为15.8%、16.2%、15.7%、29.8%和18.1%,分别比全市分产业增速高出9.1个、12.6个、15.2个、35.4个和14.6个百分点。 腾笼换鸟精准发力。全年整治腾退企业24家,其中高能耗企业8家,低产出企业整治提升3家,改造提升企业13家;完成腾退低效用地 204.05亩,园区有机更新204.05亩。 建筑行业稳定增长。年内,拥有建筑业企业5家,建筑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14.30亿元,较上年增长37.0%。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总量保持平稳。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23亿元,较上年下降2.3%;其中工业生产性投资完成13.77亿元,较上年增长27.2%;服务业(含房地产)投资完成18.32亿元,较上年下降17.1%。 新兴产业投资增势明显。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4.87亿元,较上年增长24.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6.1%,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较上年增长53.8%,占工业生产性投资比重为73.5%,两个比重分别较上年提高9.8个和12.7个百分点。全年完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13.9亿元,较上年增长2.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3.0%,其中数字经济制造业投资较上年增长24.6%,占工业生产性投资比重为74.3%,两个比重分别较上年增长1.9个和-1.6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年末全镇在库房地产开发企业7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42亿元,较上年下降14.8%,其中建安投资2.53亿元,较上年下降43.4%。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42.13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40.8%;商品房销售面积1.20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77.5%;商品房销售额1.68亿元,较上年下降82.5%。
五、服务业、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
居民消费能力释放。全年完成服务业营业收入68亿元,较上年下降10.5%。分行业看,限上批发业销售额26.71亿元,较上年下降16.5%;限上零售业销售额2.58亿元,较上年增长43.4%;限上住宿业营业额1.81亿元,较上年下降19.6%;限上餐饮业营业额0.19亿元,较上年下降20.5%;规上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27.61亿元,较上年下降10.6%。 进出口贸易额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3.95亿元,较上年增长14.2%。其中出口额23.03亿元,较上年增长17.7%;进口额0.93亿元,较上年下降34.6%。 招商引资成果突显。聚焦项目量质兼具,全年新招引(签约)天洋泰克、志慧芯屏等项目96个,计划总投资57.09亿元,其中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个。认定哔哩哔哩全球漫画创作中心等招大引强项目4个。拿地项目8个,共计拿地亩数164.79亩。外资招引实现突破,全年完成实到外资4423万美元,同比增长190.2%。当年新增内资备案投资项目6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3个(均为数字经济项目)
六、旅游业和数字经济
旅游业面临新机遇。乌镇景区接待游客695.42万人次,同比下降2.9%,营业收入16.67亿元,同比下降4.12%。 数字经济产业稳步增长。年末共有数字经济企业434家,其中:工业企业48家,服务业企业386家。年内新增规上数字经济制造业1家,累计12家;规上数字经济服务业累计7家。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总量减少。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5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7亿元,实现财政可支配收入7.61亿元。 存贷款余额增幅明显。年末,全镇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5.45亿元,较上年增长3.5%;贷款余额157.73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49.21亿元,占贷款比重为31.2%),较上年增长10.7%,其中年内新增贷款17.83亿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继续深入。乌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入选工信部2024年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名单(嘉兴唯一),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校友会智能汽车分会落地乌镇。全镇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计54家;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25家,累计138家。全年新增有效专利307件,其中发明专利88件;年末拥有有效专利1802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182件,发明专利409件,外观专利211件。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2个,新引进青年博士8人,高层次科创项目落地23个。“乌镇院士之家”新增合作院士1名,累计59名。 企业自主研发增长较快。全年,全镇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6.46亿元,较上年增长16.2%;设置研发机构49个,机构设置率55.7%;开展研发活动企业69家,活动开展率78.4%。规上工业科技研发上报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5%,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科协工作持续推进。辖区内有科普e站19个,科普教育基地14个,其中省级2个(全市仅3家),嘉兴级4个;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专项培训873人次;举办2024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和乌镇国际教育机器人节ENJOY AI创新挑战活动;开展“科学桐行”科普讲堂活动25场,参与人次达780余人;举办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暨乌镇镇暑期青少年科普研学活动等。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镇现有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校5所,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其中:普通中学2所,其中省现代化学校1所,在校学生1273人,专任教师130人,初升高比例99.16%;小学学校3所,其中省现代化学校1所,在校学生3469人,专任教师197人。省一标准幼儿园1所、省二标准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人数1531人,专任教师136人。省示范、现代化成人学校(社区学校)1所,教师2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积极推进。现有政府公共文体中心2个,图书分馆3个,农村礼堂书屋13个;辖区内30个村、社区均建有综合文化中心,并实现26个村文化礼堂和4个社区文化家园全覆盖。建有文化志愿者队伍31支,镇级“三团三社”6个、村级“三团三社”46个。全年共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讲座培训、文艺演出、展示展览等共计360场次;组织送戏下村(社区)71场;完成跨区域文化交流活动6场;全年新创舞台类节目8个,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活动,获市级以上文体活动金奖2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7个,其中: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1所,分院1所,服务站15个;共有病床130张,卫生技术人员243人(含返聘7人),其中执业医师105人(含助理医师19人);全年实现业务收入10662.89万元,较上年减少2.85%。 体育活动日益丰富。年内完成了白马墩村省级百姓健身房建设,完成杨园村多功能运动场、横港村多功能运动场的建设工程。全年共举办体育活动9场,参加桐乡市级以上的活动比赛22场,其中参加市老体协活动12场;做好全民健身指导工作。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品质提升不断提高。微电子产业园、海光生态园约26万方标准厂房提早交付,柔性一二三期58万方标准厂房有序开工,快速推进。互联网大道、鸿福路(龙翔大道至花石东路),鸿盛路(龙翔大道至花石东路)顺利通车;东怡路实施了路面“白改黑”工程,并完成绿化升级;子夜东路桥梁顺利完成并通车。对包括镇南路在内的3条农村道路进行提升改造,总长度达2.25公里;完成区域内多座桥梁如万年高桥、永兴河三号桥、抬头桥、浙丰桥等共计22处维修点的修复工作。 生态环境扎实推进,空气质量有效提升。全年PM2.5平均浓度21.3μg/m³,PM10平均浓度31.3μg/m³,在嘉兴排名前列;水质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2.37。打造完成垃圾分类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5个,省级高标准分类示范村10个,星级示范村10个。 应急消防管理持续加强。常态化开展安全综合专项整治,全年以来,检查企业1360家次、“九小场所”3537家次、合用场所1950家次,签订责任书3300余份,整治各类问题隐患5687个。全年辖区内共发生火灾72起,同比下降19.1%。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户籍人口呈负增长。年末全镇户籍人口82481人,较上年末减少899人,其中男性40023人,女性42458人,占比分别为48.5%和51.5%。新居民人口39875人,较上年末增加6501人。全年出生人口427人,出生率为5.2‰;死亡人口675人,死亡率为8.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3.0‰,较上年末提高2.7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8.0%,出生人口性别比97.10。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527元,较上年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215元,较上年增长5.3%;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47:1。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24449元,较上年增长7.9%。 社会保险不断完善,做好社会保险窗口服务。辖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9.5%,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 社会救助和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9万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加大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力度,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732.7万元。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最终统计数据以《桐乡统计年鉴》为准。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 (4)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数据根据公安年报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