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的她,有两个同岁妈妈
|
||||||||
|
||||||||
| ||||||||
李丹桂与两个妈妈的合影。 李美玲收到的缙云女儿的来信。 39岁的李丹桂,来自缙云,常居桐乡。她有两个同岁的母亲,一个在缙云,一个在乌镇。而背后是一段跨越30年的“爱的长跑”,比电影还动人。 李丹桂的亲生母亲叫李飞芬,是她生命最初的港湾,给予她无尽的温暖与依靠。而李美玲,这个没有血缘、甚至相隔300多公里的“春蕾妈妈”,却成了她生命中的不可或缺。这两个妈妈,用不同的方式,把李丹桂的心房,一点一滴暖成了家的模样。而这一切,还得从1995年讲起。 那一年,9岁的李丹桂既懵懂又迷茫,父亲意外离世,家里瞬间“塌了天”。恰巧李飞芬怀了妹妹,家里的日子一下子“卡了壳”。这对刚读小学二年级的李丹桂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也正是那一年,时任乌镇镇陈庄村妇女主任的李美玲因“春蕾计划”和她结缘。自此,一个乌镇妈妈有了一个缙云女儿,即便相隔300多公里,却从未阻挡这份深情的传递。 “妈,很感谢你对我们家庭的帮助。”说起李丹桂写给她的第一封信,李美玲瞬间红了眼眶,在那封信里,她真正了解到李丹桂家的“不容易”。虽未谋面,但那一声声“妈”,像小锤子一样,一下下敲在李美玲心上,让她瞬间产生了“必须得帮”的念头。 从第一次掏出大半月的工资开始,这段“爱心长跑”便一发不可收拾。 1996年,也就是李丹桂10岁时,她在李飞芬的带领下,第一次来乌镇见这名“从未谋面却心心念念”的“妈妈”。 “当时桐乡和缙云没有直达的车,而且坐的是晚上的车,到桐乡都快凌晨了。”李丹桂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李美玲时的场景,她手里捧着一束鲜红的花,早早在车站等着,紧张又期待。 从那以后,每次寒暑假,李丹桂都会来乌镇住上一段时间。在李美玲的家里,她有了一个新的小天地。李美玲的儿子成了她的大哥哥,两人一起写作业、一起玩游戏,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屋子。 家庭条件相对宽裕的李美玲家,让李丹桂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力量。“我的第一块手表是美玲妈妈送的,当时我特别喜欢,天天戴着,感觉自己像个‘小大人’,后来即使坏了,也一直珍藏着。”李丹桂说,儿童节、春节这些重要的节日,她总能收到美玲妈妈寄来的漂亮裙子和压岁钱。即便她大学毕业,这份“爱的充值”也从未间断。 这份爱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生活的点滴陪伴中。原本只能在缙云家门口玩耍的小女孩,被李美玲一家带到了乌镇的石板小巷里“打卡”,去南湖边感受“红船精神”,去濮院羊毛衫市场挑选新衣……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地方,如今都成了她真实的回忆。 李美玲的丈夫也把她当作亲女儿一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那种温馨的感觉,让李丹桂原本缺位的父爱得以弥补。 大学毕业后,李丹桂在飞芬妈妈的建议下,选择了离美玲妈妈近一点的工作,来到乌镇植材小学当起了小学老师。 “住得近了,这份爱也更加浓了。”李丹桂笑着说,平常节假日,或者下班后,她都会顺路去美玲妈妈家,陪她吃吃饭、唠唠家常。 从1995年到2025年,长达30年的时间里,李丹桂不仅得到了两名母亲“双倍的爱”,更是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学会了如何用爱去传递温暖。从缙云到乌镇,从童年到成年,她在两个家庭的呵护下,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回馈的人。 如今,李丹桂用自己的行动,将这份爱延续给了下一代。她女儿一句发自内心的骄傲——“我有两个外婆”,不仅暖化了所有人的心,也成了这份“双倍爱”的最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