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村干部亮相中外记者见面会
|
||||||||
|
||||||||
| ||||||||
5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村委会主任、村级田长王娟惠作为浙江省唯一代表出席见面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耕地保护领域的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 王娟惠所在的东安村,是中国乡村中守护耕地的生动缩影。 自担任田长以来,王娟惠把耕地保护写入村规民约,纳入“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起了一支巡查员队伍。同时,东安村还在全市率先构建了人工监测、卫星影像、无人机等空中监测相结合的综合耕地监管模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第一时间就能发现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确保早发现、早制止。”王娟惠介绍。 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王娟惠还积极推进耕地的建设保护工作,开展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整合形成了优质耕地1500多亩,并实现了统一流转、规模经营,既保障了粮食安全,提升土地效益,还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 “在整治过程中,我们并非简单追求面积,而是将耕地、林地、水系、道路设施甚至是农民建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布局规划,让耕地保护更科学、可控。”王娟惠说,此外,东安村在符合耕地用途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轮作、套种等“水稻+”模式,植入科教研学、农事体验等新业态,让优质农田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还设立耕地保护积分超市,动员村民一起保护耕地等。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2022年,东安村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耕地视联智保”改革试点,构建人防、技防两大责任监管体系,每块田都有对应田长和巡查员负责,且能被卫星影像监测,实现像管账本一样管理耕地。 如今,田里出现可能违规占用情形,巡查员手机会收到预警推送,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王娟惠亲身参与该场景的建立、运行及迭代升级,深刻感受到科技力量对耕地保护的助推作用。 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活跃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 当记者问王娟惠,对于这些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和经验分享时,王娟惠感慨万千。她说,今年是她在乡村工作的第17年,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村干部队伍,她倍感欣慰。她总结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为8个字:始于热爱,忠于责任。 王娟惠出生并成长于农村,对泥土有着深厚感情,长大后想为村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带着热爱选择了这份职业。 现场,王娟惠向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 去年夏天,王娟惠和村干部们在巡查时发现,一片耕地被违规占用建设停车场,面对对方“现在谁还靠种地赚钱”的不以为然,王娟惠和村干部们坚持推进整改,晚上商量对策、做村民工作,白天轮班盯整改,最终恢复耕地并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让她有了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踏实感,也让她对工作有了更深的责任感。 如今,东安村“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村民安居乐业,去年还荣获省级“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称号。 “平凡的工作得以被关注与认可,这对我而言是极大的激励与鼓舞。”谈及参会的感受,王娟惠坦言,这次对话让她更坚定了在乡村振兴舞台上继续奋斗的决心,也让她更深刻理解耕地保护工作的分量。“每一寸耕地,都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关乎着乡村的未来发展,容不得丝毫懈怠。”
|